重慶市人大代表、涪陵區委書記
在新重慶建設中勇挑重擔、爭當排頭兵近日,重慶市人大代表、涪陵區委書記王志杰做客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發布“新時代 新征程 新重慶——2024重慶兩會會客廳”系列訪談時稱,涪陵將堅持黨建統領,突出穩進增效,除險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強企工作導向,聚焦“工業固本興新,改革攻堅突破”跑出新速度,積累加速度,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產業科創、改革開放”三個高地和“城鄉融合、綠色轉型、高品質生活”三個示范區。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起步之年,現代化新涪陵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我們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全力以赴抓項目、抓招商、抓服務、強主體、興實業,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三高地三示范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總體呈現穩、強、好、足、多、新6個方面特點。
一是經濟運行“穩”。全區經濟在波浪式發展中穩住大盤,在承壓中實現了螺旋式上升,GDP突破1600億元、增長8%,增速高於全市1.9個百分點,去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GDP分別增長6.7%、6.4%、7.6%、8%,增速分別居全市區縣第六、第一、第四、第四,對經濟體量較大的涪陵來說,實屬不易,步伐走得很堅實。
二是工業支撐“強”。堅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規上工業產值2470.8億元、增長6.7%,其中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200億元﹔工業增加值771.2億元、增長10%,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2%、全市區縣第三,高於全市增速4.6個百分點,工業拉動GDP增長4.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9%。
三是發展質效“好”。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利潤155億元、全市區縣第二﹔人均GDP將突破14.5萬元﹔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億元、稅收51億元,分別居全市區縣第三、第二,稅收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73%﹔全區本外幣存貸款余額達2329.6億元,增長13.9%。
四是后勁動力“足”。深化科技賦能,科技競爭力綜合排名從2021年全市區縣第十位躍升至第五位,科技促進經濟發展指數全市區縣第一,創建國家級高性能塑料及樹脂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15家企業獲評重慶市企業創新獎、數量全市第一,重慶華峰自主創新的國內首個尼龍66全產業鏈綠色制備技術實現產業化,打破國外壟斷,入選全市十大科技進展。樹立大抓項目導向,全年新簽約項目90個,協議引資760億元、到位資金251億元,其中百億級項目3個、全市第一。
五是優質企業“多”。持續優化“服到位、零距離”營商環境,新發展市場主體1.5萬戶、創近五年新高,2戶企業上榜2023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9戶、12戶、11戶、3戶企業分別上榜全市百強企業、百強制造業企業、百強制造業民營企業、百強服務業企業,數量均居主城新區第一。市級“雙百”企業34戶、領軍和“鏈主”企業10戶,數量全市區縣第一。美心翼申在北交所上市,成為全市2023年10家上市企業之一,另外還有新鋁時代在深交所IPO過會。
六是城鄉面貌“新”。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國文明城區、國家衛生區、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深化,入選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名單,8件重點民生實事獲全區人大代表滿意評價。13個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惠及2.1萬戶居民,“長涪匯”、五桂堂、荔圃春風、烏江行舟記等城市更新項目獲市民點贊,宜居宜業和美“坪上新鄉村”加快建設,繪就城鄉大美新面貌。
新的一年,涪陵又將如何保持發展定力,推動現代化新涪陵建設邁上新台階、開創新局面?
今年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從全面部署到縱深推進的重要之年,是改革攻堅突破的奮斗之年。我們將聚焦“工業固本興新、改革攻堅突破”跑出新速度,積累加速度,推動現代化新涪陵建設實現新突破。著力抓好5個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穩進增效,持續夯實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著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全力穩工業、穩預期、穩增長、穩外貿、擴投資、促消費,鞏固穩中向好基礎,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著力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支點,加快推進11個川渝共建重大項目建設,與宜賓、達州、龍泉驛等地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等深化產業合作,與長寧、眉山等地共建中國“氣大慶”、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產業發展,不斷壯大“2349”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和“1238”產業科創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著力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市域輔樞紐建設帶動高水平開放,建成龍頭港鐵路專用線,爭取重慶港水運口岸擴大開放到龍頭港,依托涪陵綜保區打造跨境商品集散分撥中心。釋放“通道+經貿+產業”聯動效應,助推數字陸海新通道建設,力爭西部陸海新通道貨運量突破7000標箱、進出口總額增長3%。
二是突出除險固安,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落實“三管三必須”“兩單兩卡兩想”,統籌做好生產安全、自然災害防范等工作,打好房地產、金融、地方債務等領域風險防范化解攻堅戰,深化“楓橋經驗”涪陵新實踐,持續鞏固拓展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成果,深化全國信訪法治化試點,守牢生態安全底線,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涪陵。
三是突出改革突破,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推進數字重慶建設引領撬動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動“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落地落實,凝聚園區開發區強則涪陵高質量發展強、國資國企優則涪陵高質量發展優、民營經濟活則涪陵高質量發展活的廣泛共識,做大做強涪陵高新區、白濤新材料科技城2個千億級園區,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實現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畝均稅收增長4%以上,區屬國企管理層級控制在3級以內,不斷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虎口奪食”的能力。嚴格落實機構改革重點任務,確保平穩有序、交出高分答卷。
四是突出惠民強企,推動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力爭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提升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落實“四千行動”,建設巴渝和美鄉村,持續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堅持以服到位、零距離的“陪伴式”服務助力企業發展,努力形成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專精特新企業“星光閃爍”的生動發展局面,今年力爭新增百億級企業2戶、專精特新企業30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2戶。
五是堅持黨建統領,凝聚建設現代化新涪陵的奮進力量。以黨建統領“885”機制激發干事創業熱情,構建體系化、全貫通、可衡量、閉環式長效機制,做緊抓快干、狠抓落實的實干家,不斷提高政治能力、專業化能力、統籌能力、落實能力、協同能力、爭先能力,善於運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創新的精神、改革的辦法、法治的思維、專業的素養“六種理念”謀事干事成事,不斷提升適應引領現代化能力,堅決做到“總書記有號令、黨中央有部署,重慶見行動,涪陵抓落實”。
重慶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提出,要著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而制造業歷來是涪陵的支柱產業,新形勢下,涪陵如何走出新型工業化之路?如何進行科技創新戰略布局?
涪陵是全市的老工業基地,歷屆黨委政府堅持制造業立區、工業強區不動搖,形成“心無旁騖抓制造業、久久為功抓制造業、保持定力抓制造業、守正創新抓制造業、齊心協力抓制造業”的良好氛圍,我們將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科創+”“綠色+”,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高地和產業科創高地。重點抓好5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固本興新打造“2349”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一方面,堅持“固本”做強優勢產業集群,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沿鏈聚合、集群發展、打造生態,做大做強先進材料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群,加快推進華峰新材料一體化、萬凱新材料PET四期擴能等項目建設,力爭到2027年產值突破1500億元,培育形成600億、300億、200億、100億級企業各1家以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特色新材料產業集聚區﹔升級打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頁岩氣及清潔能源、汽車船舶及智能裝備3個五百億級支柱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榨菜、現代中藥及生物醫藥、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精細化工4個百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聚焦“興新”搶抓發展新賽道,圍繞全市重點打造的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加快推進吉利科技、青山瑞浦、贛鋒鋰電、卡淶科技等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輕量化部件項目建設﹔積極培育壯大前沿新材料、智能建造關鍵技術與裝備、數字文創等9個“新星”產業集群,前瞻謀劃布局未來產業。力爭今年規上工業產值突破2700億元、增長12%,力爭盡早達到3000億元並向4000億元邁進。
二是突出產業科創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我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抓好產業科創,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2349”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與“1238”產業科創體系深度對接。圍繞全市“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構建“1238”產業科創體系。“1”是“一區”,推動涪陵高新區升級建設國家高新區﹔“2”是“一城一鎮”,加快白濤新材料科技城建設千億級綠色新材料產業基地,高質量建設慧谷湖科創小鎮。“3”是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及綠色低碳3個產業方向。“8”是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高端裝備與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及裝備、未來榨菜及食品創新與現代農業科技等8個重點領域。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雙倍增”行動,力爭今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戶、科技型企業300戶。鼓勵龍頭企業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產學研創新聯合體,推進華峰低碳研究院、卡淶科創中心等16個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加快頁岩油氣與新能源科創產業園建設。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商業化。通過“產業研究院+產業基金+產業園區”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大力推動理工清科MOFs材料產業化與市場化、孵化科創企業。今年組織實施重點研發項目20項,力爭規上工業研發投入增長10%,努力讓“創新種子”加速長成“產業大樹”,營造“熱帶雨林”式的科創生態。
三是培育高質量企業雁陣。實施“鏈主”企業培育專項行動。圍繞全區11條重點產業鏈,構建“已有鏈主企業—潛在鏈主企業—未來鏈主企業”梯次培育體系,針對性制定“一鏈一策”“一企一策”培育政策,實施“鏈主”招、招“鏈主”行動計劃,引育更多具有“獨門絕技”的企業成長為“鏈主”企業。加大企業招引力度,強化“一把手”招商、“懂你”招商、產業鏈招商,推動產業引導基金招商、駐點招商,大力引進領軍型、鏈主型、生態主導型企業,力爭今年簽約100億級項目2個、50億級項目3個。構建企業梯次矩陣,落實“雙倍增”“千裡馬”“大手牽小手”等行動,健全規上企業、億元級專精特新企業、十億級“小巨人”和鏈主企業、百億級領軍和龍頭企業、五百億級和千億級旗艦型企業矩陣培育機制,推動大中小企業鏈式配套、融合創新、集群發展。力爭到2027年,規上企業數量達5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上市企業和百億級企業實現6個“倍增”,分別達到4家、16家、350家、3000家、10家和10家。
四是加快“三化”轉型促進工業迭代升級。加快高端化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制造業加速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比如促進傳統汽車產業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聚氨酯鏈向下游發展TPU、超纖等產業,聚酰胺鏈向下游發展民用絲、改性工程塑料等產業,聚酯鏈向下游發展生物基醫用材料、光學膜等產業,提升產業鏈附加值。加快智能化改造,深入實施企業“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30個,重點打造榨菜、智慧礦山等“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力爭今年全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0%。加快綠色化轉型,推動涪陵高新區建設國家級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好國家級綠色園區,加快打造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力爭今年新增國家級綠色供應鏈1條、市級綠色工廠5個。
五是優化產業生態提升發展質效。全面強化要素保障,確保煤電氣等資源要素穩定供應,深化工業項目標准地出讓改革,促進重大產業項目盡快建成投產,力爭工業投資增長16%。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法律、會計、咨詢評估等專業服務,大力發展軟件信息、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現代物流服務水平,構建“鐵公水”多式聯運體系,力爭全區港口吞吐量突破4000萬噸。全面優化營商環境,開展“百千萬”聯系服務經營主體全覆蓋工作,實施“萬家民企評營商環境”活動,推動惠企政策精准對接、直達快享,力爭新增市場主體1.3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7%以上。
推進數字重慶建設是邁向現代化的全新探索,是適應引領現代化的必答題。目前,涪陵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初步形成支撐能力,基層智治體系基本形成實戰能力。接下來,涪陵還會在數字重慶建設上如何發力,帶動全面深化改革縱深發展?
我們將按照“最快系統部署、最小代價投入、最佳實戰效果、最大數據共享”要求,聚焦“實戰樞紐”定位,加快點上攻堅突破、面上整體推進,打造具有涪陵辨識度的實用實戰成果。重點做好4個方面工作:
一是堅持夯基固本,全力銜接用好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我們扎實推進核心業務梳理,夯實數據支撐底座,核心業務梳理全部完成,目前歸集公共數據1416類、總量達7億余條,歸集數據條數居全市第一。下一步,我們將一體推進落實“1361”整體構架部署,做好業務、數據與技術融合,聚焦水電氣訊橋隧、民生服務、城市基礎運行等基礎數據,統籌做好急用、重要、全量數據歸集,持續提升涪陵雲計算大數據中心運行效能,加快建立全域可視化地理信息系統,高標准建設區域數據倉、應用專題庫,優化完善數字資源“一本賬”,以數據流整合決策流、執行流、業務流,推動各領域工作體系重構、業務流程再造、體制機制重塑。
二是堅持突出特色,全力打造典型應用場景。我們深入推進遷移一批、迭代一批、開發一批、謀劃一批,分類梳理161個存量應用,“榨菜產業大腦”等特色應用加快建設。接下來,我們將推動“公益訴訟線索處置一件事”等4個市級試點加快貫通,上線運行一線崗位安全生產智慧助手等15個“一件事”,推動“娛樂場所監管治理一件事”等特色應用納入全市“一本賬”,打造更多具有涪陵辨識度的特色應用場景,聚焦“小切口、大場景”,積極探索“一地創新、全市共享”應用試點,確保規定動作接得住,自選動作有創新。
三是堅持實用實戰,全力增強基層智治體系實戰能力。加快實施兩級中心建設,全覆蓋建成“一中心四板塊一網格”基層智治體系,打造“居民議事廳”等基層治理品牌。下一步,我們將實體化運行區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鎮街基層治理中心,健全鄉鎮街道職能配置和運行機制,深化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動線上智治平台與線下“141”體系深度融合,構建一體貫通、高效協同的履職能力體系,推動從傳統管理向整體智治轉變。
四是堅持抓住關鍵,全力建設高“數”質干部隊伍。堅持把數字重慶建設作為提升干部適應引領現代化能力的大舞台,引導干部破除把數字化簡單理解為是信息化建設、簡單理解為是把現有工作流程信息化、簡單理解為是把現有各部門信息化系統疊加和聯結、簡單理解為是把現有信息系統推翻重來、簡單理解為是可以直接外包給軟件公司實施、簡單理解為是技術人員的事、簡單理解為隻有學信息類等工科專業的干部才能干、簡單理解為只是政府部門做的事等8個方面誤區,加快構建知識、能力、工作和話語體系,不斷提升干部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認知、數字化能力,成為抓數字化的行家裡手。
總之,今年,我們將堅持黨建統領,突出穩進增效,除險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強企工作導向,聚焦“工業固本興新,改革攻堅突破”跑出新速度,積累加速度,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產業科創、改革開放”三個高地和“城鄉融合、綠色轉型、高品質生活”三個示范區。力爭到2027年,形成百億企業超10戶,上市企業10戶,100億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00億GDP,1000億工業增加值,4000億工業產值的“十百千”產業和經濟量級,努力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在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中勇挑重擔、爭當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