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有家“學分銀行” 推動全民終身學習

本報記者 常碧羅

2020年04月13日09: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在這家“銀行”,學習成果可折合為學分,學分存儲達到一定標准,還能兌換為相應的課程學分和非學歷証書——重慶市終身學習學分銀行不僅讓人們的知識、能力和技能得到認証和轉化,還通過大數據技術,加深職業教育與就業市場的對接。

  促進個人的發展成長,推動全民終身學習,學分銀行的設立,讓“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美好願景又近了一步。

  “你的水平可不差。”邵陶陶對這個評價有些無奈,大專畢業后從事幼兒教育已有15年,她工作經驗豐富,但學歷卻成為自己前進道路上的一道坎。

  在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參加繼續教育時,她偶然得知,工作期間取得的資格証書可以錄入學分銀行,經過認証后轉化為相應的學分。

  有用嗎?“這些學分能夠沖抵相應課程,提升學習效率。”邵陶陶說,“更重要的是,這會激勵我一直學習下去。”

重慶市九龍坡區楊家坪街道居民在社區學習。本報通訊員周舸攝

  課程學分的“兌換券”

  學習隻能在教室裡嗎?在線上課,技能和崗位培訓……學習貫穿每個人的一生。有這樣一家“銀行”,學生可以把學習成果像存錢一樣存進去,兌換成為課程學分、資歷証明。這就是2019年重慶市教委等部門協同推進建設的重慶市終身學習學分銀行,管理中心設在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學習者“開戶”到獲得相關學習成果的路徑是怎樣的?打開重慶市終身學習學分銀行的網站,點擊“成果添加”,上傳相應的資格証書、崗位培訓經歷、在線課程學習証明……“不超15個工作日,認証結果就出來了。”邵陶陶說,她畢業后一直沒放棄學習,以前取得的園長資格証書,如今可轉換為學前教育專業的“教研工作管理”課程學分,幼兒教師資格証書可轉換為“幼兒游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課程學分。

  重慶市終身學習學分銀行建立了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歷框架,借鑒銀行的某些功能特點,對不同類型學習成果通過學分進行認証、積累、轉換,在教育部“國家資歷框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項目中負責西部地區的實踐研究。2019年12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牽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歐洲職業培訓發展中心和歐洲培訓基金會聯合發布的《全球區域和國家資歷框架目錄》中,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在學習成果認証制度方面的探索被列入其中。

  目前,重慶市終身學習學分銀行平台已建立終身學習檔案52萬余個,登記、認証各類教育學習成果近170萬個,完成包括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在內的各類學習成果的認証與轉換1000余人次。

  “學歷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准,掌握的知識、技能和能力都能在學分銀行得到認証和轉化。”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分銀行管理中心副主任吳南中說。

  職業發展的“充電站”

  285頁,近14萬字,10項能力認証單元……《重慶物聯網工程行業人才能力說明》是重慶廣播電視大學探索行業能力認証標准的一項成果。目前,重慶市終身學習學分銀行正在研究,如何讓學分成果認証和轉換標准化。

  為此,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建立了一套“資歷框架”,在學分銀行積攢的學分,累積到規定總數后可“支取”相應的“資歷証明”。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個人職業發展的需求,同時激勵人們採取多樣化的方式參與職業培訓。“資歷框架”將所有學習成果的層次從低到高分別對應1—4級,同時在橫向上從“知識、技能、能力、態度和價值觀”4個維度進行考察。

  人才的能力需要得到市場的認可。為此,“資歷框架”在制定時,還邀請了各行業權威、行業協會專家、龍頭企業高管等參與其中,“隻有招聘者認可了,學分銀行的能力認証才能成為就業市場的通行証。”他們希望通過探索,讓學分成為市場中的“硬通貨”。

  就業市場的大數據則讓這套“資歷框架”更具權威性。依據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學分銀行從人才招聘網站上採集了不同職業、崗位對用人者的技能要求,建立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崗位人員要求之間相匹配的大數據平台,進行動態化和智能化匹配。

  平台得到的大數據成果,將影響學分銀行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安排。學生所學的課程、知識和技能中,哪些是招聘者需要的,哪些已經過時,通過大數據一目了然。

  目前,學分銀行的“資歷証明”在就業市場上的認可度正在不斷提升。“‘資歷框架’+大數據模式,將為長期以來在職業教育領域中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的難題提供科學解決方案,為學分銀行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學習型社會研究院負責人張偉遠教授說。

  終身學習的“推進器”

  讓吳南中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終身學習的行列中來。作為重慶工商職業學院2018級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江飛在學習期間參軍入伍,學分銀行成為他完成學業的有力支撐。通過在線課堂,他和在校同學保持了同樣的學習進度。

  翻開王素芳的筆記本,老年人健康、科普知識、插花藝術……密密麻麻的學習筆記映入眼帘。已過古稀之年的她是九龍坡區西郊二村社區的“名人”,社區課堂上總少不了她的身影。這不,社區統計的學分銀行積分排行,王素芳名列前茅。和王素芳一樣的老年人還有很多,他們將在社區學習的內容存入學分銀行,兌換成為積分。“這像是個‘推進器’,讓我們更愛學習,好像回到了年輕上學的時候。”王素芳說,每周來上課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學分銀行能夠把已經從學校畢業的人‘拉回來’,打破不同教育類型之間的隔閡。”吳南中說,終身教育離不開學分銀行的支撐,老年人熱愛學習,能夠為家庭學習、社區學習提供支點﹔年輕人自主學習,將為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學分銀行的思考和行動不止於此。張偉遠認為,學分銀行建設是一項復雜、長期的工程,還需要多元學習成果的認証、互認和轉換機制,以及能夠顯示個人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動態化的學習發展記錄,這樣才能達到激勵人們終身學習的目的。

  人才流通離不開跨國界的資歷框架互認。重慶廣播電視大學探討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資歷和學分標准對接,形成對“資歷框架”對接和學分互認的初步探索。

  “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學分銀行正朝著這個美好藍圖前行。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