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6大機制 重慶筑起返貧“防火牆”

2020年04月16日08:25  來源:重慶日報網
 

萬盛經開區叢林鎮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新建的鄉村公路連接農家和民宿,鄉村景色美不勝收。 近年來,萬盛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和“四好農村路”建設,引導農戶依托地域特色開發特色旅游,美麗鄉村游紅紅火火,七個國家級貧困村全部實現整村脫貧。(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曹永龍

  我市18個貧困區縣全部如期脫貧摘帽。這只是我市脫貧攻堅的重要節點,但遠遠不是終點。

  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我市緊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監測戶、邊緣戶,對返貧致貧趨勢進行預警和提前干預,在風險來臨時及時落實政策,加強事后幫扶,通過健全完善6大機制構筑起返貧“防火牆”。

  今年2月,隨著我市最后4個貧困縣“摘帽”,全市18個貧困區縣宣告全部如期脫貧摘帽。

  “這是我市脫貧攻堅的重要節點,但遠遠不是終點。”市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表示,“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我市緊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監測戶、邊緣戶,對返貧致貧趨勢進行預警和提前干預,在風險來臨時及時落實政策,加強事后幫扶,構筑起返貧“防火牆”。

  彭水白沙河村

  300噸蘿卜找到“婆家”

  “蘿卜2月下旬就該收了,但疫情一來,原來聯系的銷路全斷了,當時我和很多村民急得睡不著覺!”近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黃家鎮白沙河村村支書黃其明告訴記者。

  白沙河村毗鄰貴州省務川縣,過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缺乏支柱產業,全村有94戶貧困戶。去年整村脫貧,但其中不少農戶的根基“很不牢靠”。

  去年下半年,村裡發展蘿卜產業,並承諾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以每公斤1.2元的保底價收購,銷售給縣內中小學食堂和部分批發市場。全村的蘿卜種植面積達到120畝,91戶種植戶中有76戶是貧困戶。

  60歲的庹漢超也種了兩畝。他上有八旬老母,下有癱瘓的兒子。利用冬閑地種蘿卜賣,對這個家庭來說算是筆額外收入。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種植戶忐忑:原來的銷路全成了“斷頭路”,馬上進入收獲季的300噸蘿卜找不到買主。不斷有村民找村干部打探蘿卜的銷路。

  黃其明找到鎮黨委書記王迎春。王迎春第二天到現場,把種植照片和產量等情況向縣商務局反映。幾天后,縣商務局就白沙河村的蘿卜銷售召開座談會,縣內幾大超市與村裡簽下二十多噸的訂單﹔復工的保障性企業食堂也訂購了十多噸。由縣裡牽線,黃其明到對口支援的相關市級部門和單位推銷,四五十噸蘿卜有了買家。

  3月初,在縣委統戰部、工商聯等部門牽頭下,重慶海領實業出資收購100噸蘿卜捐贈給湖北孝感﹔3月中旬,部分批發商陸續進村裡收購,上百噸蘿卜在即將下市時找到了“婆家”。

  “蘿卜賣出去,心就落回肚子裡了。”三社的劉朝武,把賣蘿卜收入的1000多元換了兩頭豬仔回來。“這次那麼難都過來了,今后蘿卜可以大膽種!”

  為減少新冠肺炎疫情對鮮活農產品的銷售影響,彭水縣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既避免貧困戶因疫期產業發展受挫而返貧,也為未來脫貧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城口大榜村

  務工機會優先“邊緣戶”

  “像我這種家庭,不靠打工根本撐不住!”現在山東臨沂一家工地打工的華久保感慨。

  華久保是城口縣周溪鄉大榜村村民。十年前,他從海拔2500米的涼風村搬到海拔600米的大榜村。但由於人均耕地少,想通過務農養活一家六口很困難:父母都有慢性病,兩個孩子分別讀高中和大學,每年務工收入三萬多元,收支相抵,幾乎沒剩的。

  去年,華久保的母親患癌去世,給家人留下的除了悲傷,還有兩萬多元外債。

  “這家人勉強站上脫貧線,有啥增收機會必須優先考慮他們。”駐村工作隊隊長陳鬆說。

  今年正月結束,華久保夫婦本應外出務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們卻沒啥務工機會。

  3月1日中午,華久保正在心不在焉地扒著午飯,村支書王全周登門:“老華,有個在山東打工的機會,看你去不?有包車送,是直達!”

  之前幾天,有家市外電子企業招人,也是王全周和村主任朱夫俊陪著來的。兩名村干部了解詳情后,幫華久保估算了收支賬,發現老華做費眼力的工作動作慢,建議他放棄。

  這次由縣就業局牽頭的山東對口支援務工崗位中,有建筑小工,每天工資250元,比城口本地高出100元。3月6日,兩口子坐上了去山東的包車。

  “這裡基本每天都有活路做,工資也不拖欠,蠻有保障的。”華久保很滿意。

  “出門打工是貧困戶減貧最有效的手段。”城口縣就業局負責人介紹,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給貧困戶、“邊緣戶”帶來的影響,今年通過勞務經紀人聯系、與對口支援省市對接等方式,該縣貧困人口由定點輸出和就地務工兩種形式實現了充分就業。

  酉陽清明村

  “加減法”防止因病致貧

  上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車田鄉清明村村醫付鵬,背著醫藥箱又來到付方友家:給付方友的妻子劉金秀測血糖,查看付方友右背的軟組織炎症痊愈情況,了解患有精神類疾病的付母狀態。

  “都還不錯,但是要注意吃藥維持。”付鵬囑咐道。

  一家6口,3個病號外加3個學生——付方友家能脫貧,實屬不易。

  “這就像一駕車,前面拉車的力氣小,后面還拖了一坨磐石。”今年48歲的付方友比喻,“如果不是政府政策推一把,我們隻能就地打旋了。”

  2013年,由於妻子、母親都患病,在廣東務工的付方友決定留下來照顧家庭。種玉米、水稻、黃豆,養豬、養雞……他干得樣樣好。

  2015年秋收后,付方友覺得背部疼痛,經檢查是軟組織嚴重發炎。2016年在縣醫院做了手術,醫保報銷了4000多元。但此后付方友成了半個勞動力,付家於第二年被納入貧困戶。

  “如果是以前,這樣的家庭可能就垮了。”車田鄉宣傳委員鞠照說,必須給他們的負擔做“減法”。

  付家大女兒18歲,在中職院校學計算機。“不用交學費,每學期政府還倒拿2500元的生活費。”付方友的妻子劉金秀笑道,“哪裡會想到還有這種好事!”

  兩個讀初中的女兒,義務教育階段免學費,每學期還各有625元的寄宿生生活補助、免費的營養午餐,家裡加點生活費也能過得去。

  “磐石”重量輕了,要向前進還得做“加法”。

  “現在的扶貧政策相當不錯,但自己也要努力。”付方友拿出自己的賬本算給記者聽:流轉出去18畝地種油茶、茶葉、吊瓜,每年租金收入有3400多元﹔自己又到油茶基地務工,每天工錢100元,一般每月至少能干15天,月收入1500元以上﹔去年喂4頭豬,賣出去3頭,收入一萬多元。

  “自己主動干,脫貧算比較容易。”付方友放下賬本說,下一步他計劃把家裡“三朵金花”的教育供完,再發展點產業,比如申請包兩畝油茶幼樹林,林下種植花生、黃豆增加收入。

  據統計,酉陽因病致貧的農戶有512戶,佔全縣貧困戶總戶數的58.9%。近年來,該縣不斷加大健康扶貧力度,斬斷由“病根”引發的“窮根”。與此同時,加大對這些因病致貧家庭的幫扶,確保他們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1 健全完善防止返貧6大機制

  動態監測機制

  持續幫扶機制

  “志智”雙扶機制

  扶貧項目運管機制

  社會力量幫扶機制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機制

  我市還將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加強2020年后解決相對貧困的目標任務、扶貧標准、政策措施等研究,出台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

  2 幫扶貧困戶長效增收

  我市將對脫貧戶新產生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及產業、就業、培訓等幫扶需求,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及時落實幫扶措施。

  以義務教育保障為例,我市將繼續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強化控輟保學,精准落實資助政策,確保已脫貧和未脫貧家庭子女全覆蓋持續享受教育保障政策,確保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少年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不失學輟學。

  3 貧困村提升工程

  我市將深入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對已出列但仍存在短板和弱項的貧困村,以及發展相對滯后的非貧困村,加大資金和項目傾斜支持力度,增強發展能力。

  到2020年底前,具備條件的村民小組實現公路通達率100%、通暢率80%,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客運通車率達到100%﹔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5%以上。

  到2022年底,基本消除農村集體經濟“空殼村”,30%以上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年經營收入超過5萬元。

  資料整理:顏安

        本報記者 羅芸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