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大米“蘇醒”記

綦江橫山鎮盤活3000多畝閑置地種水稻

2020年04月17日08:10  來源:重慶日報網
 

堰壩村村民正在查看育苗情況。通訊員 羅輯 攝

  這幾天,綦江區橫山鎮堰壩村的梯田上,村民或駕著農機平整土地,或彎著腰查看秧苗長勢,一派熱鬧景象。

  “沉睡的橫山大米終於‘蘇醒’了。”堰壩村黨總支書記袁洪明說,以往的初春時節,大部分村民背起行囊外出務工,閑置地一度達到2100多畝。今年,不僅堰壩村忙著開墾播種,周邊的新寨村、回龍村、大坪村等5個村也全都參與進來。

  橫山大米一時成了田間地頭的“主角”,鎮村干部、村民都圍著它轉了起來。

  找回發展自信心

  做強橫山大米產業

  堰壩村是橫山鎮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村,耕地面積4877畝,曾是橫山大米的主產區。

  “橫山大米名氣不小,以前卻沒能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袁洪明頗感惋惜地說,當地的土壤構造、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較為獨特,所產大米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時期就是貢米。

  上個世紀80年代,橫山大米的商標被綦江城區一家公司注冊,但其銷售的大米並非橫山所產,久而久之,橫山大米在市場上失去了美譽度。

  幾經周折,橫山鎮拿回了“橫山大米”的商標權,但沒有做成大產業。直到2015年,重糧集團採取“公司+農戶”的方式,既流轉土地由公司自行種植,也由公司直接收購農戶種植的大米,橫山大米產業才逐漸回暖。

  目前,橫山大米通過了國家標准和歐盟標准的雙認証,其最優等級產品“橫山貢米”市場價格是本地大米價格的若干倍。

  但由於城鎮化等諸多因素,橫山很多戶籍居民都搬遷到城區居住,大片肥沃的土地成了閑置地。“看著那些良田成閑置地感到心很疼。真的是守著金飯碗還沒飯吃。”袁洪明十分感慨。

  “鄉村如何振興?橫山鎮按照‘一抓兩促’(即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總體要求,遵循‘把支部建到產業上’的思路,成立‘橫山大米’產業黨支部,以農村‘三變’改革助推全鎮橫山大米產業發展。”橫山鎮黨委書記李錢鬆介紹道。

  “對於農村‘三變’改革,不少村干部感到陌生。”李錢鬆坦言,許多村干部說起發展產業往往自嘲“三無”,即無經驗、無經費、無精力。但鄉村振興時不我待,困難再大也要上!

  2019年,橫山鎮把集體流轉閑置地種植橫山大米作為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的突破口。第一個吃螃蟹的村,便是堰壩村。

  搶抓農時

  挽起褲腿加油干

  “袁書記,這些閑置地重新種上庄稼真不錯,不僅風景好了,掙錢也多了!”在堰壩村集體流轉的水田裡,正在搭田坎的村民袁應強碰見袁洪明時一臉笑意。

  誰曾想,去年這個時候,當村裡提出搞“三變”改革,號召大家把土地入股到村集體公司時,袁應強是第一個反對的人。他說:“種谷子能掙幾個錢我清楚,自己種還能填飽肚子,拿給你們種,能有什麼利潤?”

  袁應強的不解之處,也正是袁洪明最初的擔憂。

  橫山鎮鎮長代洪才曾給村干部們算過一筆賬:橫山大米畝產稻谷800余斤,按最低2元一斤出售,收入能達1600元。除去各項成本,每畝純收入能有600元。按確定的利益分配機制,60%作為村集體收入,村集體每畝能收入360元﹔40%給村民分紅,入股村民每畝至少可收入240元。此外,村民還能在村集體公司打工,一天工資80元。如果加工成大米出售,那利潤空間更會成倍增加。

  萬事開頭難。堰壩村2019年嘗試著流轉了253畝土地,其中50%以上都是閑置地。彼時,已是3月,要想在硬邦邦的閑置地上種下秧苗,更需搶抓農時。

  “最大的問題是缺水。”堰壩村村委會副主任嚴群說,許多閑置地的渠堰已經荒廢,需要現修現挖。

  嚴群充滿干勁挽起褲腿在田裡忙碌的樣子,被不少持觀望態度的村民看在眼裡,大家開始轉向理解支持。2019年,堰壩村村集體發展橫山大米產業共收入15余萬元。

  今年,堰壩村在橫山大米產業黨支部的引領下,又流轉了408畝土地,讓村集體經濟的產業用地達到660多畝。有了去年的實踐摸索和經驗積累,袁洪明今年底氣更足了。

  發展大米產業

  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

  走到橫山鎮新寨村黎家溝組,村黨總支書記蔣明珍正忙著機耕道的修建。和堰壩村一樣,新寨村今年准備盤活閑置的土地資源,將橫山大米發展成全村的主導產業。

  “發展大米產業,能壯大村集體經濟,還能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蔣明珍介紹,以前,新寨村是遠近聞名的空殼村,並於2019年5月被確定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

  “不是我們沒動腦筋,村裡啥都沒有,想發展產業太難了。”蔣明珍說,她先后引進過幾個業主發展種植,不是實地考察完就放棄,就是干了一陣就跑了。

  地處偏遠,基礎設施條件落后,村“兩委”班子戰斗力不強,都成了新寨村發展滯后的因素。為幫扶新寨村駛上發展快車道,橫山鎮在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集中整頓中,及時調整充實新寨村班子成員,並從經費、技術和銷售渠道等方面給予新寨村全力支持,鼓勵該村發展橫山大米種植。

  前不久,蔣明珍和村委會主任全斗剛挨家挨戶宣傳政策,動員大家將土地流轉到村集體公司。

  今年70歲的袁宗雲,曾把土地流轉給一家業主種水果,幾個月后業主不知去向,說好的流轉金分文未得,打工的工資也打了水漂。面對這次村裡的邀請,他擔心又是一場空。

  怎麼辦?蔣明珍決定干部帶頭干給村民看。其他村干部也沒閑著,都整天忙碌在田地裡。今年61歲的貧困戶趙純良見了,也來義務幫村裡育秧苗,“村干部這麼上心,肯定能發展起來的。”

  村干部的實際行動感動了袁宗雲。才過幾天,袁宗雲就主動將自家的2畝地交到了蔣明珍手裡。蔣明珍笑著說:“老袁,莫擔心不給你分紅,大不了到時你來村辦公室稱谷子,村辦公室總不會搬家吧?”

  目前,新寨村已流轉了600余畝閑置地。村集體和重糧集團合作,種子由重糧集團免費提供,所產稻谷則按每斤2元的保底價由重糧集團收購。

  “今年,我們村集體單是發展橫山大米毛收入應該有近100萬元。除去成本,純收入應該入賬36萬元﹔再用40%分紅給村民,余下的村集體收入還有不少呢!”蔣明珍望著剛蓄上水的田地,臉上滿是自信和憧憬。

  “橫山大米成了撬動全鎮鄉村振興的助推器。”代洪才介紹,截至目前,全鎮各村集體流轉共計3000多畝閑置地,預計可產出稻谷240萬斤,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80余萬元,可增加當地村民務工收入80萬元。與此同時,按照利益聯接機制,利潤分紅將覆蓋全鎮所有建卡貧困戶。本報記者 張國勇 特約通訊員 吳長飛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