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到底該吃啥? 不談前提吃的都是偽科學

2020年04月24日08:27  來源:重慶晨報網
 

  “我們喝了幾十年的稀飯,身體好得很,病都很少生!早飯就是要吃得清淡,吃太好要犯困”

  “女兒今年12歲,身高已有1.6米,這都是堅持喝牛奶的功勞,我和她爸都不高,沒法遺傳,隻能后天努力”

  最近,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出席一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講座時表示,疫情防控期間,對於孩子的營養要特別重視,“每天早上准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這段討論早餐的話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很多人覺得,中國人常吃的稀飯咸菜被否定,那怎麼吃才營養呢?

  早餐到底該吃啥

  “喝粥派”“營養派”爭論不休

  張文宏關於早餐最好不要吃粥的建議在4月15日開始傳播,到現在已經一個多星期了,而在這段時間裡,家住渝北區金科十年小區的牛苒苒和媽媽就此引發的爭論從未平息過。

  牛苒苒的爸媽是堅定的“喝粥派”,從牛苒苒有記憶開始,大多數時候,家裡的早餐就是一碗粥加上一些咸菜、鴨蛋或饅頭。牛苒苒的爸媽說,“吃了幾十年,必須要喝白稀飯,有時候是青菜稀飯。”

  從牛苒苒上初三開始,為了給她保持營養,媽媽趙阿姨開始想方設法在早飯上變花樣,清粥開始變成豬肝粥、排骨粥等樣式,還讓女兒多吃雞蛋。但和大多數父母讓孩子在成長期多喝牛奶不同,趙阿姨一直沒讓女兒堅持喝牛奶,“那個喝多了要上火。”

  今年33歲的牛苒苒在上大學以后就離開了家,大學畢業后回到重慶,她發現爸媽仍舊每天早上都要喝粥,他倆說,“稀飯清淡、健康,比什麼小面之類的好多了。”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后,因為長時間宅在家裡,菜稀飯幾乎成了牛苒苒爸媽的主食,有時連著好幾天家裡都在喝稀飯。由於不和牛苒苒住在一起,老兩口也很少炒菜,他們買點饅頭,就著點咸菜,就是一餐。

  因為害怕父母營養不夠、抵抗力下降,牛苒苒就喝粥的問題和爸媽爭論了許多次,每次父母都以“你別管”為結尾。

  張文宏的建議見網后,牛苒苒第一時間轉發給了爸媽,沒想到爸媽仍然不聽勸,還反過來數落女兒,“我們喝了幾十年的稀飯,身體好得很,病都很少生!早飯就是要吃得清淡,吃太好要犯困!”

  市民早上都吃啥

  小面包子三角粑……各有所愛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隨機採訪了多位重慶本地市民,發現大多數人早餐都有相對固定的習慣,除了清粥小菜、雞蛋牛奶,還有小面、包子、三角粑、三明治等各種選擇。

  在解放碑英利國際上班的王闕和大多數同事一樣,早餐講究方便快捷,大部分時間,她選擇在連鎖便利店購買三明治,“裡面有蔬菜、有雞蛋、有火腿,營養很全面。”她的同事汪小姐則會每天早上在軌道交通2號線出口附近打包一碗粥,那家稀飯攤每天早上生意很好,白米粥、小米粥、皮蛋瘦肉粥等各種粥,一份2元到5元錢不等,可以加各種小菜,大多以素菜為主。

  家住謝家灣的齊軼則是個堅定的“小面黨”,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學回來,總要在家樓下吃一碗小面才回家。她有一個12歲的女兒,每天早上的早餐就是牛奶雞蛋,雞蛋有時會換成其他食物,但女兒每天喝一盒牛奶已經持續了四五年,沒有一天例外。

  齊女士介紹,這是自己詢問了營養師后給女兒的搭配,“高蛋白質,長身體,也沒有多余的脂肪。”她的女兒今年12歲,身高已有1.6米,在她看來,這都是堅持喝牛奶的功勞,“我和她爸都不高,沒法遺傳,隻能后天努力。”

  營養專家建議吃啥

  至少有3種搭配,最好喝雜糧粥

  五花八門的早餐讓人眼花繚亂,人們到底應該怎樣搭配自己的早餐?針對早餐怎樣吃才好的問題,記者專訪了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馮長艷。

  馮長艷介紹,張文宏所說的喝牛奶不要喝粥是有前提的,是指在現在這樣的特殊情況下,以增加抵抗力、增加營養、增加蛋白質為目的,從這個前提來看,喝牛奶吃雞蛋確實比喝白粥要好很多。

  牛奶雞蛋內都含有動物蛋白,而且含量都不低,且易於吸收,是攝入蛋白質的絕佳途徑。同時,牛奶的鈣含量豐富,也是補鈣的重要途徑。相比而言,白米粥的主要成分就是碳水化合物,其他的營養成分幾乎沒有。同時,在制作過程中,白米的微量元素和粗纖維都遭到了破壞,太過精細,對人體幫助並不大。

  馮長艷介紹,健康的早餐最主要是營養均衡,最好有粗糧,做到低脂高蛋白,而且最好有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早餐宜清淡不油膩,但仍然需要包含主食、牛奶或豆制品、雞蛋或肉類、水果或蔬菜。主食最好是粗糧,這樣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膳食纖維。即使喜歡喝粥,也最好選擇雜糧粥,這樣比白米粥糖分低,而且雜糧粥內含有粗纖維和微量元素,對人體也有好處。在煮粥時,也可以加入魚肉、海鮮、蔬菜等,豐富粥的營養。需要注意的是,應將魚肉、海鮮、雞肉等一並吃掉。

  白米粥不僅營養價值不高,而且對於糖尿病人來說,很可能造成血糖偏高。另外,海鮮粥等也不適合痛風患者。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