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梯 十八景

2020年06月15日08:39  來源:重慶晚報
 

山城記憶館內用聲光技術展現了十八梯“七街六巷”的面貌

十八梯部分風貌

於公揮毫景觀效果圖

古井春風效果圖

較場攬勝景觀效果圖

  日前,渝中區十八梯再造十八景的消息引起網友極大關注。十八景有哪些景點和特色?十八景未來是什麼樣子?記者了解到,十八梯傳統風貌區建設目前正在有序進行中,十八景將通過“自然風貌”“藝術景觀”“歷史展陳”和“特色運營”四個類別18個獨具項目地特色的景觀景點,將十八梯的重要歷史事件、名人軼事、都市傳說、市井風貌等展示給大家。

  十八景還原重慶生活

  十八梯傳統風貌區項目方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八景提出的景觀設計理念為“再造歷史現場”,為世界還原一種重慶生活方式。記者從項目方提供的十八景(計劃)落地實施指引中了解到,十八個景觀景點包括“花街鳥語”等自然風貌景觀2個,“古井春風”“較場攬勝”等藝術景觀7個,“於公揮毫”“山城記憶館”等歷史展陳景觀3個,以及“大巷聽更”“響水茶香”“巴渝人家”等特色運營景觀6個。

  這些景觀景點都以一定的歷史、故事為依據。比如,這裡面有老重慶人熟悉以花街子、轎鋪巷、善果巷等街巷命名的景觀景點,也有以林俊杰涂鴉牆改造升級后的幸運黑板,還有能現場感受到穿梭於街巷的重慶方言的打更聲,以及互動、體驗的“響水茶香”老茶館,以鳳凰台傳說打造的休閑空間“鳳台琴音”等。

  比如轎鋪巷,是位於十八梯清真巷與永興巷之間的巷子,巷口設有重慶三大轎幫之一——小轎幫的行口公會。“轎鋪風雲”景觀以重慶“三大轎幫”之一的轎鋪巷為故事線索,將山城“滑竿”這種特有的代步工具發展史進行文化提煉和二次藝術創作,利用轎鋪巷兩側牆體進行“藝術化”展示,同時引入“實景化”的滑竿、黃包車等體驗項目,形成十八梯旅游觀光的必游景點。

  老物件還原街巷故事

  記者了解到,十八景中包括“於公揮毫”“大轟炸遺址”和“山城記憶館”三個歷史展陳景觀。其中,坐落在較場口城市陽台十八梯傳統風貌區北側入口的“山城記憶館”去年9月已揭牌開放,記者曾進去探訪。館內用聲光技術展現了十八梯“七街六巷”的面貌,讓人身臨其境,還用老物件還原了曾經發生在這些街巷的故事。

  響水橋5號,曾為書法大家於右任先生舊居。據資料記載,舊居為磚木結構,開埠中西混合風格的二層建筑,后因重慶大轟炸而損毀。“於公揮毫”景觀還原復建於右任十八梯舊居紀念館,同時在其山牆上將於右任親筆書法作品《望大陸》或採用浮雕呈現。

  舊居紀念館位於原響水橋街左側,建筑規模約800平方米,共分三層,建筑風格為傳統吊腳樓+開埠磚混結構。其中包括成就廳、軼事廳和紀念廳等。

  “大轟炸遺址”將合理利用現有展陳空間,運用情境設計與體驗E動的方法,重點展示抗戰時期“跑警報”的難忘歲月,再現“防空洞”的生產與生活,感悟“愈炸愈強”的城市精神。

  預計12月底完成

  在游覽線路設計上,十八景將按照重點區域至一般區域的節奏來進行串聯。以每5分鐘有一個興奮點,每15分鐘有一個高潮,30~50分鐘有一個休憩節點,1.5~2小時一個游憩階段,以使游客在整個旅游行程中既可以保持興奮,也適當讓游客調劑性地靜下來。

  除了十八景,節事活動的打造也是十八梯的一大重頭戲。目前十八梯計劃一年中每月都推出精彩節事活動,主要重點節會包括新年祈福大典、巴渝小吃節、七夕情人節、中秋賞月會、市井文化節、旗纛文化大典等。(編者注:旗纛[qí dào],意思是飾以鳥羽的大旗)

  十八梯傳統風貌區項目方表示,目前,十八梯傳統風貌區部分仿古建筑已經完工,核心風貌區(項目ABC區)整體工程進展順利,預計12月底將會完成主體、消防、景觀總平工程、規劃及消防驗收,具備商戶進場條件。

  看看十八梯十八景有哪些

  自然風貌2個

  花街鳥語 具有爛漫藝術氣息的山地花巷

  黃葛挂月 以月為媒的都市浪漫愛情表白地

  藝術景觀7個

  較場攬勝 俯瞰經典重慶的文化藝術廣場

  古井春風 十八梯由來的尋根之地

  佛崖夕照 鐫刻於六百年崖壁上的民俗文化

  轎鋪風雲 紀錄吃苦耐勞和積極向上的轎夫人生

  金紫靈石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都市傳說

  善果夜燈 最美的山城故事街巷

  幸運黑板 書寫願望與幸運的神奇小黑板

  歷史展陳3個

  於公揮毫 一代書法大家的愛國情懷

  大轟炸遺址 人防知識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山城記憶館 講述山城故事的城市記憶館

  特色運營6個

  大巷聽更 值得細品聲韻和寓意的重慶方言

  響水茶香 一座體驗巴渝傳統藝術的老茶館

  火鍋溯源 能吃出“朝聖”般感覺的重慶火鍋

  禪堂祈福 以禪文化為特色的主題休閑茶餐廳

  鳳台琴音 引弦待奏,靜候知音的主題式休閑空間

  巴渝人家 本土生活、巴渝風情和年代記憶的山城老宅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何浩 畢克勤 攝影報道 效果圖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