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 從沉寂到崛起

2020年07月30日08:39  來源:重慶日報網
 

游客正在選購榮昌陶器。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榮昌陶器的制作包括24道工藝流程。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榮昌區安陶小鎮,依托陶瓷產業,打造風情小鎮。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這麼精致的文化表達,太讓我震撼了!”

  “榮昌陶營造了一個獨特、驚艷、富有感染力的創意空間,打造出國潮文化新時尚。”

  7月3日-4日,榮昌區委、重慶日報聯合舉辦了文創產業的榮昌探索調研座談會,來自北京、深圳、成都、重慶等地的多位專家學者、行業精英,聚焦榮昌“非遺+文創”文旅融合新模式,進行了思想碰撞和智慧凝聚。

  從興盛到衰落,從沉寂到崛起,從傳統產業到特色經濟,國家級非遺榮昌陶的“時光列車”穿梭了千年歷史長河,讓人驚嘆其發展速度與深度之變,也讓人看到了這一國粹的歷久彌新。

  非遺正當“潮”

  90后小夫妻工作室變打卡地

  揉泥、制坯、打磨、刻花、上釉……男主角深情款款,環抱女主角,兩人四手握泥,緩緩上提,一件飽含愛意的瓶罐漸漸成型——這不是愛情電影中常有的經典橋段嗎?

  不!在榮昌區安富街道通安村的一個院子裡,這樣的場景天天都在上演。

  走進院子,古樹參天,青磚黛瓦……兩側廂房,展架一字陳列,擺滿各種精美陶器﹔正房廳堂,女主纖手塑泥,男主畫筆描圖。

  “天啦!他們就像一對神仙眷侶,把生活過成了詩。”一位游客不禁贊嘆出聲,掏出手機一陣狂拍。

  二人名叫管永雙、李雲杉,一對90后小夫妻,畢業於川美工藝設計系,在一次採風時,與榮昌陶結緣,被其厚重的歷史、優質的礦土吸引,便扎下根來,潛心制陶。

  2018年,二人干脆租下現在的院子,裝修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陶藝工作室,開設了茶室、樹屋等,供游客參觀、休息及選購陶器。

  “目前,這裡完全成了一個鄉村旅游的打卡地,游客絡繹不絕。為方便游客停車,我們還專門在院子前配套建了一個停車場。”榮昌區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稱。

  看著這對年輕夫妻的生意蒸蒸日上,現年70歲的梁先才很是欣慰。作為榮昌陶僅有的兩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之一,梁先才出生在一個制陶世家,祖上從清嘉慶年間開始制陶。

  他9歲就跟隨父親學習制陶,16歲學習拉坯制作,23歲時就能制作各種工藝陶,並掌握了榮昌陶代表作——泡菜壇一次拉坯成型的絕技。榮昌陶器越小,制作難度就越大。而一個高不到5厘米、最大直徑僅2厘米的泡菜壇,梁先才10分鐘內就可完成。

  即便練就了一身本領,前幾年他卻一直為“不讓這門技藝失傳”而犯愁。2013年,梁先才專門成立了陶瓷技能專家工作室,從事陶瓷藝術品的研發、制作,並帶出了60多位徒弟。

  “非遺的傳承,要符合時代審美。”梁先才稱,相比傳統的“師傳徒”模式,管永雙、李雲杉夫婦經過高校專業訓練,擁有較高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他們投入榮昌陶藝事業,制作出的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歡,將對榮昌陶的傳承大有裨益。

  去年,梁先才的《山河如意瓶》、管永雙的《無象》等7件榮昌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這不僅是榮昌陶作品首次被全國最高藝術殿堂收藏,也標志著榮昌陶的美學價值在日益提高。

  正是在梁先才、管永雙等人一代代的傳承和發揚之下,榮昌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榮昌陶器按用途可分為日用陶、工藝美術陶、包裝陶、園林建筑陶等四大類共800余個品種。2019年,榮昌陶瓷產業實現產值80億元。

  千年窯火煅珍寶

  曾作為國禮饋贈外國政要

  如果說編入“時代基因”是手段,那麼,遵循歷史則是保持原真的基礎。榮昌陶的傳承,也不例外。

  “古時,有‘民窯不入典”之說,因此榮昌陶在官方史志中鮮有記載,但隨著近年來的考古發掘,我們還是能清晰勾勒出它的歷史輪廓。”《榮昌窯》一書編撰者薛小軍稱。

  榮昌陶興起於漢代,興盛於唐宋,中興於元明,復興於清代。

  根據安富古鎮的考古發掘,榮昌地區在漢代就已經開始制陶,並初具規模,目前出土文物以俑、燈、鴿、豬、雞、罐等居多。其中,榮昌陶博物館現收藏著一盞漢代陶燈和一套漢代陶俑,距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我國資深陶瓷考古專家陳麗瓊曾對榮昌陶窯進行考古發掘,在安富劉家拱橋窯場遺址中,從堆積物和試掘出的文物確定,這一帶兩平方公裡的區域在宋代均有窯場分布,出土的古代陶器經鑒定部分為國家二三級文物。

  到了元代和明代,榮昌陶總體上呈現出持續發展的態勢,保持了民窯應有的產品風格。元代的雙耳罐,明代的提水壺、雙耳罐、龍形罐等多為素燒,其他的則多是上了清釉類的簡單釉色。從器型上看,以比較簡單實用的日用器皿為主,工藝上傳承了宋代以來的簡潔、明快。

  明末清初,四川長期處於戰亂,榮昌制陶業受到了嚴重影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頒布《招民填川詔》,即史上有名的“湖廣填四川”,榮昌陶因此獲得重生。清乾隆以后,當地先后開辦了萬順窯、向氏窯、磨子窯、下興窯、萬利窯、中興窯等。到清代后期,不但能成批生產細陶,且較普遍地開始使用刻花和色釉裝飾。

  “金竹山,瓦子灘,十裡河床陶片片,窯公吆喝悍聲遠,窯火燒亮半邊天……”流傳至今的民謠,描繪的就是當時榮昌鴉嶼山制陶燒窯業的繁榮景象。

  新中國成立后,榮昌陶又迎來一個發展的春天。安富埡口一帶的陶器業不但迅速恢復和發展,而且改變了以前隻生產日用陶的狀況,開始創新生產工藝美術品。

  1964年-1985年,榮昌陶曾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品赴日本、斯裡蘭卡、智利等多國展出,並大量出口歐洲、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出口總量達276萬余件,平均每年出口量在10萬件以上。

  “最讓榮昌人驕傲的是,它曾作為國禮贈予外國政要。”薛小軍稱,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出國訪問,贈送了一隻雙色釉魚耳罐給美國領導人,后被收藏於美國國家博物館。該耳罐由國內知名陶瓷專家馬高驤在榮昌研制,當時共制作了兩隻,另一隻現收藏於榮昌陶博物館。

  榮昌檔案館至今留存著一份榮昌安陶廠的老資料,其載:又以兩天時間,創制出18種兒童玩具,為送國際友人……

  “一爐窯火千年不熄,除了一代人一代人的發揚光大,更得益於榮昌陶器的復雜工藝和優秀品質。”梁先才稱,在漫長的演進中,榮昌陶器形成了一套十分復雜的制作工藝,包括選泥、晒泥、碾泥、過漿、揉泥、制坯、晾坯、打磨、刻花、上釉、燒窯、出窯等24道工藝流程。

  其中,刻花又分為化妝土刻花、點畫花、剪紙貼花、鈞釉貼花、雕填、粑花、釉畫等,此外還有鏤空、黑釉描金、雕塑、噴釉和素燒等裝飾手法。

  上釉是榮昌陶器又一大特色,尤其是朱砂釉,是榮昌特有的紅釉,呈櫻桃紅色,較為名貴,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在國內享有很高聲譽。

  經這一套復雜的工藝流程,榮昌陶被燒制出來后,呈現出“紅如棗、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的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1953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陶、廣西欽州陶、重慶榮昌陶,以其悠久的歷史、卓然不凡的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被原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榮昌安富與江蘇宜興、廣東佛山石灣被並稱為“中國三大陶都”。

  由盛而衰

  年生產量不足鼎盛時期的1/10

  不過,榮昌陶的“高光”表現,並沒能抵得過市場洪流漫卷。

  20世紀末期,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帶著濃厚計劃經濟色彩的榮昌安陶廠及榮昌縣工藝陶廠等,因體制僵化、技術落后,開始走下坡路。

  “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丟啊!”2000年,榮昌安陶廠進行改制,此時已創辦鴉嶼陶瓷有限公司的梁先才出資對其進行控股,希望力挽狂瀾。然而,因未能徹底消除計劃經濟留下的弊端,該企業依舊與市場脫節,最終還是以資產拍賣收場。

  看著國營龍頭企業的窯火漸漸熄滅,梁先才唯有一聲長嘆,轉身離開。他退守回自己的鴉嶼陶瓷有限公司,力圖重振榮昌陶產業。

  然而,伴隨塑料制品、玻璃制品以及替代產品大行其道,再加上紫砂陶、景德鎮瓷器等四面“圍剿”,榮昌陶產業進入大蕭條期,梁先才的公司經營規模遠不如前。

  “到2003年,我們的產品銷售量一落千丈,庫房堆積如山,工人的工資拖了半年都發不起,差一點就倒閉。”梁先才感慨地回憶道,此時,同樣抱著“把榮昌陶傳下去”的工人們給予他極大支持,“老梁,工資發不起,就先記著,我們跟你一起扛。”原材料供應伙伴也撂下話:“老梁,貨款先欠著,等緩過去再說。”

  “隨著國營陶瓷廠相繼破產,小而散的民營企業雖在苦苦支撐,但難以穩定大局,大批制陶人才流失,曾經‘安富場,五裡長,瓷窯裡,燒酒坊,泥精壺壺排成行,燒酒滴滴巷子香’的盛景,漸漸衰敗和沉寂下去。”榮昌陶商會負責人鄭國鋒感嘆道,衰落后,榮昌陶的年生產量迅速下降到100萬件以下,不足鼎盛時期的1/10。

  打造文化新時尚

  “中國陶都”要做百億級陶瓷產業

  2004年5月的一天。

  原安富鎮文化站站長劉守琪接到一個匿名電話:有人發現了一個秘密倉庫,裡面藏了幾千件陶器,准備要拉走。一個小時后,劉守琪帶人攔下了這批陶器,總共2760件。其中,包括一對朱砂釉大花瓶。這對花瓶高1.4米,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身世。

  1976年,榮昌安陶廠受命為毛主席紀念堂燒制一對“朱砂釉大花瓶”。朱砂釉是榮昌陶獨有的特色彩釉,在燒制過程中,對窯爐的溫度和火候要求非常之高,有時一窯幾百件,隻有幾件是成功的,獲一件佳品更是難上加難。

  為確保安全,榮昌安陶廠一共燒制了4個,兩個送到了北京,剩下的兩個則留在了廠裡的陳列館。

  劉守琪深知這批陶器的價值,它們是過去榮昌安陶廠陳列館裡的陶瓷,是榮昌安陶廠建廠數十年所研制的樣品和精品,代表著近現代榮昌陶發展的最高成就。

  為保護好這批陶瓷,劉守琪和安富鎮政府多方申請專項資金,啟動了榮昌陶博物館建設。2010年,該博物館正式開館,館藏陶瓷3325件,當年截下的2760件,一件不落。那對朱砂釉大花瓶,也作為鎮館之寶被擺放在博物館門口兩側。

  “這些尖貨重見天日,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榮昌人對於榮昌陶的情結,以及曾經的那份驕傲。”現已退休、被返聘為榮昌陶博物館館長的劉守琪,在向記者回憶起榮昌陶那段艱難歷程時,仍感慨連連。

  榮昌陶的發展歷程,就像它自身,在經歷烈火煅燒后,終將煥發新生。在榮昌陶產業發展低落期,當地一些有識之士開始了艱苦的轉型和探索,比如做彩陶、皮陶,而更善於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搏擊的陶業主,開始生產土陶酒瓶,逐漸找到了一條企業的出路。

  2004年,重慶大學原人文藝術學院院長江碧波出資在安富辦起了“碧波藝苑陶藝研究所”。該所成立后,雖然產生的經濟效益並不明顯,但讓一部分制陶藝人又重新走上制陶崗位,為如今榮昌陶產業的興旺儲備了人才。

  2008年,重慶世國華陶瓷工藝制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這標志著榮昌陶工業化生產正式走向現代化和規范化。至此,沉寂了20余年的榮昌陶開始重新起航。

  2011年,榮昌陶器制作技藝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一步加速了榮昌陶產業的發展步伐。

  “目前,我們正在創建‘中國陶瓷之都’,力爭到2025年,形成陶瓷產業總產值約160億元的規模。”榮昌高新區相關負責人稱。

  陶瓷產業是榮昌的傳統支柱產業,是榮昌“3+1”主導產業之一,也是榮昌重點做好的“四篇文章”(豬、陶、夏布、折扇)之一。除了歷史底蘊深厚,榮昌陶的產業基礎也較好。

  在礦土資源上,榮昌境內沿鴉嶼山脈有一條長約25公裡、寬2.5-4.5公裡的優質陶土礦帶,優質陶土儲量約為1.5億噸,稟賦資源富集。

  在人才儲備上,榮昌有陶瓷產業工人1萬余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名、市級4名、區級60名,陶藝師52人、市級工藝美術大師9名,人才智力支撐強。

  在產業發展上,榮昌現有陶瓷企業70余家,規上企業26家,以及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既有歷史,又有發展基礎,榮昌為此確定了“陶瓷產業園”和“陶文化創意產業園”雙輪驅動的陶瓷產業發展思路:陶瓷產業園突出一個“優”字,全力打造200億級陶瓷產業發展集群。陶文化創意產業園突出一個“新”字,不斷提升榮昌陶的品牌和形象,產業園規劃佔地5.6平方公裡,預計用3-5年時間建成高等院校學生實習實訓、青少年學生實作、工藝師創作、高校和中職畢業生創業的基地﹔陶器產品和工藝美術陶作品的集散地﹔陶文化創意深度旅游目的地。

  此外,榮昌將依托陶瓷產業的“文”,打造風情小鎮的“旅”,加緊把榮昌安陶小鎮建設成為集陶產業、文化、旅游、體驗、教育於一體的國家5A級景區,創建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中國陶器之都。

  本報記者 韓毅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