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田園印象 都市心鄉

推“三新”現“三宜” 美麗鄉村入畫來

2020年08月06日07:53  來源:重慶日報網
 

龍泉村人居環境

龍泉村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初夏的中梁鎮綠意盎然,千山萬壑流碧,風景如詩如畫。

  沿著北金路由南往北前行,一座座美麗村庄猶如一幅幅山水畫卷在行人的眼前漸次展開:幽雅整潔的院落,綠色如黛的青山……無不見証著人居環境的華麗蝶變。在這裡,總佔地面積34平方公裡的中梁人居環境示范帶正集中打造,昔日塵土飛揚、滿目荒涼的鄉村,變成了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愁的好地方。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基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啟動以來,沙坪壩區積極開展村規劃編制、農村垃圾治理、污水處理、村庄清潔行動等,通過綜合整治、全面整治、深度整治,以點帶面,連面成片推進農村展現新面貌、居民展現新氣象、生產展現新質態,實現宜居、宜業、宜游“三宜”融合、同步提升。

  宜居 讓“面子”“裡子”都潔淨

  這兩年,青木關鎮四楞碑村大鹿池組村民燕興鳳家變化不小,家裡不但安裝了馬桶,房子周圍沒了異味,居住環境也變得干淨整潔。“住在這山溝溝裡,沒想到會跟城裡人一樣。”燕興鳳高興地介紹,“不但生活方便環境整潔,村裡的氣象也為之一新。”

  據了解,該村為讓每戶居民都能參與到愛護鄉村環境的過程中,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還建立了工作獎勵激勵機制,通過對每家每戶開展庭院環境評選,鄰裡比著做,讓整個村都“醒”了過來。

  基礎設施改善,激勵政策出台……讓農村人居環境變化落到實處,在沙坪壩不止這一例。如中梁鎮慶豐山村集中進行了農村改廁、農房綜合整治行動,黨員群眾積極參與,受益群眾達到數千人,全村“旱廁變沖廁,進村像進城”,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就是為了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沙坪壩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在整個沙坪壩,所有村庄都和四楞碑村、慶豐山村一樣,將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農村垃圾治理、梯次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有效開展農業廢棄物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點任務,全面開展建設美麗家園,正讓這裡的廣大農村人居環境“面子”“裡子”都變干淨。

  近年來,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沙坪壩區以“淨”為底,因地制宜大力推進集中處理、分散處理試點,探索污水處理模式及技術工藝,讓污水有去處﹔以“管”為長效,重點圍繞農村積存垃圾清理、垃圾分類規范處理、日常保潔、設備實施完善、監管體系建設等持續用力,讓垃圾有人管﹔以“分”為抓手,按三檔標准進行分類,制定實施方案和任務分解,實現底數清、任務明,讓廁所有改變﹔以“美”為追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村庄綠化美化,典型示范,讓村庄有提升……

  如今,過去“臟亂差”的村庄借此變得水清、路平、燈明、村美,面貌煥然一新。

  宜業 與培育特色產業有機結合

  鄉村美不僅美在環境上,也美在產業發展上。

  “現在我們的日子才叫好哦!”提起生活的變化,回龍壩鎮回龍壩村村民雷隆文感受格外深刻,“房子翻新了,沿山幾個社都修通了水泥路,村裡發展起了特色產業,大部分貧困戶已脫貧,村民生活越來越好了。”

  建設美麗鄉村,不僅要外有顏值,還要兜裡厚實。回龍壩村地處回龍壩鎮北部,海拔274米,村域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綠化覆蓋率達60%,比較適合種植金沙杏。自2010年起,為把土地充分利用起來,該村以聯合抱團的方式,發展起了佔地面積700余畝的金沙杏種植基地,採用“合作社+集體+農戶”脫貧增收模式,如今逐漸探索出了一條依靠種植金沙杏壯村富民的路子。2019年成功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金沙杏產量達5000斤,帶動沿山4個社150戶560余人增收。

  產業發展充實老百姓錢袋子,同時也增強了美麗鄉村的發展后勁。回龍壩群眾忙著發展產業助力建設宜業宜居的新家園,沙坪壩區其他鄉村群眾也不甘落后。中梁鎮把觀光體驗農業和新興鄉村旅游產品發展結合起來,已建成開心農場荷塘悅色、浩瀚園林等10余家鄉村旅游景點……到處都是生態好、農民富、鄉村美的新景象。

  據沙坪壩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把農民增收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核心內容,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構建“一帶三區”都市農業生產布局,促進各區域優質發展,培育壯大各具特色農業主導產業。去年以來,通過產業強鎮等農業產業發展項目,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新增茶葉、花卉、水果等經濟作物1100畝,全區已建成開心農場等規模農業基地64個,實現村集體和農民持股分紅670萬元。全年整合農業產業發展資金5800萬元,引進社會資本15億元,建成蔓寧茶山花海等項目7個。通過建立“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模式,推動農民、集體、企業三方聯股聯利聯心,不少農戶實現了產業發展紅利覆蓋。

  在這裡,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與培育特色產業有機結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宜游 特色旅游為鄉村振興帶來引力

  沙坪壩是一個讓人來過一次還想再來的地方,這裡的鄉村承載著故土的鄉愁,也承載著鄉村的自信。

  沿著柏油路前行,紅磚灰瓦,竹林掩映間野花爭相開放。朴拙的陶罐鑲在牆裡成了裝飾,鏤空的花瓶倒扣著成了最精致的路燈。一盞茶煙,幾方木機,半面山景……這是入夏走進豐文街道三河村民宿“遠山有窯”可以看到的鄉村新景。

  “以前,村上環境不好,都是土路,垃圾也很多,一下雨就出不了門,外面轉一圈回來鞋上全是泥。現在,村級路都是水泥路,很多城裡人來這裡旅游休閑,農家樂生意特別紅火。”鄉村環境的變革,讓這裡和遠山有窯一樣出現的鄉村民宿還有70余戶。通過統一實施舊房改造,三河村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積極盤活閑置土地,嘗試農房改造租賃合作,把破舊的農房改造成適合接待游客的“文藝屋”,闖出了一條以民宿旅游推動產業發展、農戶增收、村集體壯大的鄉村振興之路。

  環境好了,發展旅游更有底氣。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中,沙坪壩區重點發展以休閑、觀光、採摘、垂釣為主的鄉村旅游和城郊經濟,按照“田園印象都市心鄉”構思,將鄉村旅游與休閑採摘、健康頤養、研學培訓、民俗體驗相結合,探索促進城鄉關系、人與自然關系不斷改善,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文明發展有機融合,引導農民通過土地農房入股、個體經營、文創產品加工、就近打工等,拓寬就業和增收渠道。

  同時,沙坪壩區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與營造特色旅游品牌相結合,通過引進企業入駐、市場化運作,常態化舉辦農民豐收節、螢火虫節等休閑農業節會,催生出了“開心農場”“藍莓谷”“螢火虫谷”“鳳凰花海”等大批知名的鄉村旅游品牌,實現年接待游客320余萬人次,鄉村旅游經營收入增長率超過20%,已讓這裡成為集吃、住、游為一體的鄉村休閑度假勝地。

  ……

  村容村貌“亮”起來,生產生活“變”起來,生態環境“美”起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村人居環境新格局正漸次展開。

  劉玉珮 劉欽 龍博 圖片由沙坪壩區農業農村委提供

  數據看環境>>>

  看村容村貌

  建設完成村民小組通暢公路226.78公裡、村社便道31公裡。安裝農村公共照明路燈或庭院燈2300盞。完成17個村文化服務中心升級改造,建成永寧寺村等2處農場文化大院。全面完成營造林任務2.4萬畝,累計栽植苗木215萬株,開展庭院綠化整治376戶。完成農村危舊戶改造116戶、舊房整治提升1060戶﹔創建評比美麗庭院410戶,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鎮2個,成功打造示范村5個。

  看垃圾整治

  全面推行鄉村保潔員制度,落實日常清掃保潔、垃圾收運及設施管護等工作,配置清掃保潔人員700名、收集容器3000余個、收運車輛46台,生活垃圾均做到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到100%。

  看“廁所革命”

  累計完成農村戶廁改造2826戶、農村公廁改造13座,全區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5%以上。

  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科學設置25個回收點,發放回收桶及包裝袋,向社會公示回收補貼價格,目前已經回收各類包裝袋/瓶1萬余個。建成廢棄農膜鄉鎮回收網點6個、村級回收網點20個、廢棄農膜貯運站1個,共完成廢棄農膜回收39.4噸。

  看污水治理

  新建污水管網26.8公裡,實施11處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實施改造。

  看村規劃編制

  全區符合村規劃編制條件的25個村已完成村規劃編制,4個示范村率先開展村規劃試點批復工作。目前中梁鎮永寧寺村、新發村、龍泉村和豐文街道三河村4個村村規劃已通過市級審批。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