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枝獨秀到遭遇巨大競爭,從努力留住金融機構到吸引更多進駐

“西部華爾街”的突圍之路

2020年08月11日08:10  來源:重慶日報網
 

  編者按

  轉型升級是通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渝中區是重慶“母城”,率先發展,也率先在發展中遇到瓶頸。

  為煥發新生,近年來,渝中區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踐行新發展理念,結合自身優勢、特點,主攻現代服務業、傳承歷史文化、布局新經濟,探索出一條中心城區轉型升級之路。

  今日起,本報推出“轉型升級看渝中”系列報道,分享渝中區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做法與經驗。

  最近,重慶金融圈“炸鍋”了!

  6月24日,一家注冊資本金為108億元的“巨無霸”金融機構落戶解放碑。這是中國銀行金融租賃業務的全球總部,也是重慶首家注冊資本金超百億元的全國性金融法人總部機構。

  一個多月來,該話題在全國金融圈持續發酵。這樣的總部金融機構,為何不落戶北上廣深,而選擇重慶這座西部城市?解放碑有何魅力?

  解放碑,這個曾被譽為“西部華爾街”的金融中心,一時成為人們關注和熱議的焦點。

  發展遇挑戰

  金融“老大”遭遇江對岸的巨大競爭

  渝中區,是重慶金融業的發源地。

  抗戰時期,大量金融機構遷往重慶。據1947年交通銀行總管理處《金融市場論》統計,1943年底,重慶有政府銀行在渝機構59家、商業銀行75家、錢庄和銀號34家。它們雲集於渝中半島下半城陝西路、打銅街、道門口和朝天門一帶。彼時的重慶,一度成為全國金融中心。

  這一段歷史,促成了重慶及西部地區金融制度的建立,推動著重慶金融業在新中國成立后快速發展。資料顯示,1952年,全市金融網點達到79個,大部分集中在渝中區解放碑。

  重慶直轄后,以解放碑為核心,渝中區金融業發展更是取得長足進步,逐漸成為西部地區金融業的領頭羊,解放碑也被譽為“西部華爾街”。

  2015年,渝中區金融業發展迎來巔峰。當年,渝中區擁有市級以上金融機構162家,存貸款余額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全市90%左右的市級以上金融機構,集聚在解放碑一帶。

  然而,隨著對岸的江北嘴金融核心區迅速崛起,金融“老大”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戰。

  為提升重慶在西部地區的金融輻射力,進一步做大金融產業,2005年江北嘴正式啟動開發。因為是新開發區,跟已無地可用的渝中區相比,江北嘴優勢明顯。隨著一棟棟嶄新的寫字樓在江北嘴拔地而起,金融機構開始向這裡集聚。截至2018年底,共有200多家金融企業落戶江北嘴,存貸款余額達10299億元。

  “那幾年,不僅許多新入渝的金融機構會選擇入駐江北嘴,就連一些在渝中區扎根多年的老機構,也搬了過去。”渝中區金融辦相關負責人回憶,這些年大大小小有四五十家金融機構從渝中區遷出,入駐江北嘴及其周邊區域。2017年,渝中區存貸款余額減少近3000億元,跌破萬億元大關。

  渝中區金融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穩住基本盤

  深挖服務潛力,提高營商環境軟實力

  怎麼辦?

  一個大大的問號,懸在渝中區的頭頂。

  “那兩年,大家都很著急,大大小小的會開了無數個。”該負責人稱,大家覺得不能坐以待斃,“沒有土地,不能給金融機構提供獨棟辦公樓,硬件上拼不過,我們就深挖服務潛力,提高營商環境軟實力。”

  從2018年開始,渝中區建立了區領導親自抓金融機構服務的工作機制。區委書記、區長和副區長,每人包干對接幾十家金融機構,一家接一家地上門走訪。還成立了渝中區金融業發展委員會,每個季度研究全區金融業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定期召開座談會,區領導和金融辦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與金融機構面對面交流。

  “無論是上門走訪還是座談會,目的都是幫助企業解決困難。”該負責人表示,比如企業辦理行政許可遇阻、經營出現困難、大客戶被挖走、需要向總部爭取資源等問題,渝中區都會想盡辦法一一解決。

  “區委書記提出——‘可以可以也可以’。”該負責人稱,即對於金融機構提出的困難,不能說“不”,一切合理需求都是可以想辦法解決的。

  比如,為幫助駐區金融機構拓展業務,同時也為緩解區內企業融資難問題,渝中區搭建銀企對接服務平台,每月收集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名單,及時聯系銀行進行對接,每季度召開政銀企融資對接活動,促成銀企雙方洽談業務。

  憑借用心的服務,近三年,渝中區成功留住20余家有外遷打算的金融及專業服務機構。甚至,新華人壽保險、華泰財險等幾家曾遷出渝中區的金融機構,又回到了渝中區。

  開辟新戰場

  引進培育新型金融機構及新興金融業態

  穩住基本盤的同時,渝中區也在思考,把已有的金融機構留住,遠不能讓渝中區金融業重現輝煌。如何吸引更多金融機構進來,才是關鍵所在。

  渝中區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彼時,北京、上海早已依靠大量的傳統金融機構總部和要素市場,形成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金融中心。對重慶而言,無論北京模式還是上海模式,都無法復制。

  深思熟慮后,渝中區確立了以新金融業為突破口的發展思路,大力引進和培育金融租賃、結算、保理、小貸、要素市場和跨境金融服務等新型金融機構及新興金融業態。

  確定了方向,渝中區馬不停蹄招商。

  一方面,他們積極對接市級部門,梳理重點招商項目庫,主動出擊﹔另一方面,發揮與存量金融機構來往密切的優勢,及時獲取其總部、合作伙伴或其他業務板塊的信息,以商招商。

  兩年多來,渝中區每年都要開展幾十次“走出去、請進來”的招商活動。今年6月,疫情防控態勢向好,渝中區區長左永祥一行立即赴北京和上海,馬不停蹄地密集拜訪金融機構,宣傳推介渝中區。

  工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2019年,該區共計新增市級金融機構9家、金融中介機構18家﹔2020年上半年,又新引進市級金融機構及金融中介機構6家。截至今年6月,渝中區已集聚419家各類金融機構。其中,全國性法人金融機構6家,市級以上金融機構達到183家﹔外資銀行、保險機構33家,佔全市70%。

  2019年,渝中區銀行存貸款余額重返萬億元大關﹔截至2019年末,境內外上市企業累計達10家,上市企業數量全市第一﹔2019年區域經濟証券化率達61%,高於全國、全市平均水平﹔保險密度達人均3.24萬元,是全市的12倍﹔保費收入、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均為全市第一﹔6家要素市場成交額達到4700.5億元,是全市要素市場最密集的區域。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渝中區金融“穩定器”發揮絕對支撐作用,增加值172.3億元,佔比達28%﹔存貸款余額繼續保持萬億元規模,增長9.2%﹔保費收入增長39.2%,証券交易額增長8.1%,佔全市比重分別達到25.2%、19.4%。累計開展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下金融服務項目90個,融資規模達128.1億美元﹔跨境結算業務累計23.38萬筆,資金規模5434.5億元。

  定下新方向

  充分挖掘歷史底蘊和優勢資源

  解放碑小什字附近,集聚著重慶抗戰金融機構舊址群,其中一棟便是中國銀行舊址。抗戰時期,這棟樓對全國經濟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注冊資本金為108億元的中銀金租落戶渝中區,這棟樓立下了汗馬功勞。

  2018年,渝中區領導上門拜訪中國銀行重慶市分行時,提出想與中國銀行合作,回收利用這個舊址。此舉讓中國銀行方面非常感動。

  此后,渝中區領導和中國銀行高層多次互訪,商量此事合作細節,並達成協議,共建抗戰金融博物館。

  當時,中國銀行正計劃組建中銀金租公司。雙方此番合作,也促成了中銀金租項目順理成章落戶渝中區。

  “渝中區能夠成功引入中銀金租這家‘巨無霸’金融租賃企業,中國銀行舊址發揮了重要作用。”左永祥坦言,這也讓渝中區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渝中區金融業發展的最大優勢。

  對渝中區金融業的發展,市委、市政府同樣寄予厚望。

  2019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提升解放碑金融集聚區功能。今年,重慶將金融業發展目標再次升級,提出要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解放碑則是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

  “市委、市政府對渝中區的期望值很高,我們必須要對標上海黃埔、紐約華爾街,有更多的創新,更大的作為,才能不負期望。”左永祥說,充分挖掘歷史底蘊和優勢資源,將成為渝中區金融業下一步發展的新方向。

  為此,渝中區今年制定了《全力提升解放碑金融集聚區能級工作方案》。按照全市兩江四岸規劃布局,渝中區金融業空間布局包括核心區和拓展區,共計5.1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為解放碑—朝天門區域,面積共計3.5平方公裡﹔拓展區為兩路口—化龍橋區域,面積共計1.6平方公裡。

  5年內,該區域將為金融業發展留足500萬平方米物業資源,10年內留足1000萬平方米物業資源。

  通過挖掘現有資源,渝中區將在該區域著力打造六大金融集聚區。其中,圍繞解放碑附近的五一路—民族路—新華路,打造金融大道,成為金融總部集聚區。同時,在解放碑打造外資金融集聚區﹔在朝天門打造中新合作金融服務業集聚區﹔在化龍橋打造國際商務區新型金融集聚區﹔在打銅街—下半城打造金融歷史文化風貌展示區﹔在兩路口—化龍橋打造金融中介集聚區。

  渝中區的目標是,到2025年,各類金融機構數量超過500家,其中市級以上金融機構數量超過200家,基本建成西部金融中心主要承載區、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

  “思路一變天地寬。對於這個目標,我們很有信心。”左永祥說。

  渝中區部分金融數據>>>

  ■截至今年6月,集聚419家各類金融機構

  其中,全國性法人金融機構6家,市級以上金融機構達到183家﹔外資銀行、保險機構33家,佔全市70%

  ■去年銀行存貸款余額重返萬億元大關

  ■截至2019年末,境內外上市企業累計達10家,上市企業數量全市第1

  ■去年區域經濟証券化率達61%,高於全國、全市平均水平

  ■去年保險密度達人均3.24萬元,是全市的12倍,保費收入、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均為全市第1

  ■去年6家要素市場成交額達到4700.5億元,是全市要素市場最密集的區域

  本報記者 曾立 黃光紅

(責編:陳易、張祎)

本網專稿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

一圖看懂:上合數字經濟論壇為何在重慶舉辦  2021年是上合組織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將在重慶舉行,確認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實現了上合組織國家代表參會全覆蓋。…【詳細】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