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寶貝”

——《新華日報》總館舊址抗洪記

2020年08月30日08:50  來源:重慶日報網
 

紅岩聯線管理中心組織人員對《新華日報》總館舊址進行清淤。(紅岩聯線管理中心供圖)

  8月29日,《新華日報》總館舊址,在烈日烘烤下,一棟棟受淹建筑逐漸變得干燥。保安肖在林走進空蕩蕩的展廳,看著洪水留下的一道道痕跡,心裡百感交集,“前些天抗洪的經歷,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紅岩聯線管理中心下屬文物點《新華日報》總館舊址,位於渝中區化龍橋虎頭岩下,依山而建,由5棟竹木、土木結構樓房組成。此次洪水過境,導致1、2、3、4號建筑不同程度被淹,洪水最深處達7米,展廳變得一片狼藉。洪水還損壞了電路、監控、門窗等設施設備。

  紅岩聯線管理中心遺址保護部部長吳統凡介紹,這處舊址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發行的《新華日報》的總館和印刷場所,有著重要歷史價值,是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直以來,紅岩聯線管理中心都將《新華日報》總館舊址作為‘寶貝’看待和管理。”吳統凡介紹,8月18日至23日,紅岩聯線管理中心近200人次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等奮戰6天6夜,和時間賽跑,守護住了嘉陵江畔這處寶貴的文物。

  脫下鞋子、挽起褲腳,光腳走進舊址……時間回撥到8月18日下午,在接到舊址門前涵洞滲水這一消息后,紅岩聯線管理中心主任馬奇柯、副主任張泰春和工作人員迅速趕到現場。十幾個人干了一下午,搶救出大量可移動文物、展品和物資。“到了下午五六點,由於江水倒灌,洪水已經有0.6米深,向外排水也絲毫沒有作用。”吳統凡說,看著洪水猛漲,大家心情都非常沉重。

  到19日0點,洪水高度已超1米,局地深達2米。“走,我們去轉移物資。”“你們兩個還是莫去了,太危險!”0點40分,保安肖在林和姚林想涉水去轉移物資時,現場負責人進行了勸阻。

  能轉移多少是多少!肖在林不會游泳,但他還是和姚林在水中奮戰1小時,將3號樓內的物資轉移到地勢較高的地方。“當時水都超過脖子了。”肖在林回憶。

  那個凌晨,很多工作人員回家睡了兩三個小時后,又在早上7點重返舊址現場,參加搶險工作。

  19日中午12點,洪水深度已有約3.5米。20日上午,洪峰通過中心城區。15點35分,《新華日報》總館舊址2號樓完全被洪水淹沒,3號樓僅剩屋頂未被淹,4號樓被淹三分之二。為保護舊址安全,工作人員在舊址外安營扎寨,採取4人一班輪換值守機制,24小時監測舊址安全狀況。

  直到21日下午4點,洪水才開始消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22日上午9點至23日凌晨1點,紅岩聯線管理中心連續作戰,出動3台抽水泵,將舊址內的洪水全部排出。

  “洪水早排完一分鐘,文物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吳統凡說,洪水排完后,現場每一個人都已精疲力竭,他一直懸著的心這時才落下來,“建筑總算沒有坍塌。”

  8月23日起,紅岩聯線管理中心又緊鑼密鼓組織人員清淤和消殺,邀請相關機構來檢測文物安全狀況。

  “我們正在等待檢測結果。”吳統凡說,檢測結果出來后,紅岩聯線管理中心將及時制定修復計劃,展廳布展也會適時進行。為杜絕江水倒灌造成的災害,舊址周圍或將設置圍堰。

  本報記者 趙迎昭 實習生 胡雨彤

(責編:陳易、張祎)

本網專稿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

一圖看懂:上合數字經濟論壇為何在重慶舉辦  2021年是上合組織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將在重慶舉行,確認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實現了上合組織國家代表參會全覆蓋。…【詳細】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