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飽經風霜的老工人 攻克多個世界級難題

2020年09月22日08:18  來源:重慶晚報
 

  建立全球首個野外覆冰試驗基地 研發全世界首套電網覆冰預報預警系統 獲取全球首批電氣外絕緣高壓輸電實驗數據

  等到山裡結冰時……

  他像飽經風霜的老工人,帶領團隊攻克多個世界級難題

野外(自然)覆冰試驗研究基地

在野外進行試驗時條件非常艱苦

野外的蔣興良

蔣興良

  9月20日,在2020重慶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儀式上,10名“重慶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獲得表彰,59歲的重慶大學教授蔣興良就是獲獎者之一。

  從1985年至今,蔣興良一直從事極端惡劣環境下電網覆冰與防冰減災研究,先后完成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和特高壓工程等重大項目50余項,為我國科研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他像飽經風霜的老工人

  個頭不高、瘦削、黝黑……當天,記者在頒獎儀式現場見到了蔣興良。

  與傳統印象中的教授有些差別,蔣興良給人的感覺更像一位飽經日晒風吹的老工人。“可不是日晒風吹嘛,前段時間才從山上下來。”身為湖南邵陽人的他,用一口普通話向記者解釋。

  蔣興良所說的山,是湖南懷化的雪峰山。山上的坪山塘,海拔1500米,重慶大學野外(自然)覆冰試驗基地就建在那裡。

  為了讓記者對這個試驗基地有一個直觀印象,蔣興良打開微信,記者看到,他微信的頭像,是一張架設了各種設備的圖片,“這還只是基地的局部圖片。”他告訴記者。

  記者注意到,圖片中,各種設備、路面甚至周圍植物都被看起來像是霧凇的冰層所覆蓋。“是霧凇,除了霧凇,這裡還有雨凇、雪凇等多種自然現象,覆冰重復頻率高、覆冰類型多樣,是研究電網自然覆冰極理想的場所。”蔣興良介紹,霧凇、雨凇看起來很美,但它們卻可能會引起電網覆冰災害,“電網覆冰規律及其防御方法一直是國際上沒有解決、極具挑戰性的難題,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在跑了甘肅、雲南和貴州等10多個省選址后,2008年,我和團隊決定把試驗基地建在這裡……”

  從最初沒有路、沒有電、沒有水,到現在的生活用房、高高矗立的大型裝備和試驗系統,十幾年來,蔣興良和他的團隊用非凡的毅力和堅守,建立起了這個研究基地。

  建全球首個野外覆冰試驗基地

  據了解,這也是世界首個野外(自然)覆冰試驗研究基地。

  夏天,蔣興良團隊在山上觀測雷暴天氣下的輸電狀況﹔冬天,在山上進行覆冰防御研究……記者了解到,通過10多年的觀測、研究,蔣興良團隊揭示了超特高壓下導線覆冰融冰的規律,並研發出全世界首套電網覆冰預報預警系統、提出電流智能融冰防冰的方法,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

  蔣興良解釋,電流智能融冰,即通過智能控制,讓通過輸電線路導線的電流始終處在合適范圍,既產生能自動融掉冰雪的熱量,又不至於讓電流過大燒斷線路。

  目前,基於該理論研制的直流融冰裝置,已在江西、湖南、安徽等地推廣,有效防止了輸電線路倒塌、斷線等事故的發生。該研究成果也應用於“西電東送”等重點工程,大幅提高了電網供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代表性成果“大面積冰凍災害防御方法與成套裝備開關與應用”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攻克多個世界級科研難題

  蔣興良和他的團隊取得的成果,遠不止這些。

  1985年,蔣興良考上重慶大學研究生,從電力系統分析專業被調配到高電壓工程技術專業。從那時起,他開始從事電網覆冰絕緣相關研究,也開始與極端天氣打交道。

  早在2003年至2006年,蔣興良就帶領團隊每年4次前往青藏鐵路沿線,在海拔2800米至5100米的格爾木、拉薩、風火山、昆侖山口等地,進行高海拔高壓輸電的電氣外絕緣試驗。

  在海拔5100米的風火山,他們白天在高溫和風雨雷電交替天氣下做試驗,晚上在狂風吼叫中蜷縮在工具車上休息……靠著不怕吃苦和專注,他們在克服一個個困難中取得了成績:團隊獲取了世界上第一批電氣外絕緣高壓輸電實驗數據,成為目前高寒地區高壓輸電外絕緣方面全世界唯一的實驗數據。“我們攻克了青藏鐵路供電工程外絕緣和隧道電氣間隙設計的難題。”蔣興良說。

  他還給記者講述了一次在野外調試設備的經歷:從上午8點一直調試到晚上8點,站了足足12個小時,最后雙腳都站僵了,還是團隊發現后,把他送了回去。“做起事來就不知道時間了,沒想到,時間會過得那麼快。”蔣興良說。

  記者了解到,蔣興良主持完成的“惡劣環境中電氣外絕緣放電特性及其在電網中的工程應用”曾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前不久,在北京舉行的國際高電壓工程與應用會議上,評獎委員會向蔣興良頒發了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在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創建、極端環境電氣絕緣、覆冰形成機理與致災機制和災害防御方法等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

  面對面

  “冬天山裡結冰,工作任務又來了”

  接受採訪時,記者注意到,蔣興良一直在用手揉搓背部,以為他坐久了脊柱受不了,記者提議他站起來緩解一下。“這不是坐久了的原因,是壓迫了神經,不定時、不定期會疼痛,以前吃止疼藥還有效,時間一久也耐藥了。”蔣興良解釋道。

  他告訴記者,從2005年開始,雙腿就偶爾出現麻木的情況,有時還隱隱作痛,以為是野外待太久造成的風濕,他也沒太在意。到2015年9月,雙腿痛得已無法行走,才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這才知道,造成雙腿疼痛的原因並非風濕,而是后脊椎管神經鞘膜瘤。雖然手術切除了瘤子,但影響了脊椎神經,才造成了現在的腰疼。

  在完成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授課后,今年11月初,蔣興良計劃再次上山,“冬天山裡結冰,工作任務又來了。”他輕描淡寫。“腰疼還到山上去,家人不反對?”記者問。“家人反對,我一邊哄他們,說山上空氣好,還能自己種蔬菜﹔一邊給他們解釋,腰怎麼都會疼,與其呆在家裡,不如把時間花在搞研究上,盡可能為社會多做一些事、多盡一些責任,這樣才有意義。”蔣興良說。

  作為高校教授,蔣興良也想告訴從事科研的學生們:“科研在外人看來是高大上的事情,但實際上,科研工作做起來卻要一步一個腳印,就像農民耕田一樣,仔仔細細耕作,靠扎實和努力去記錄自然規律,並提出解決辦法。”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朱婷 楊新宇 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由重慶大學提供

(責編:陳易、張祎)

本網專稿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

一圖看懂:上合數字經濟論壇為何在重慶舉辦  2021年是上合組織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將在重慶舉行,確認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實現了上合組織國家代表參會全覆蓋。…【詳細】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