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嚴守生態紅線強化全程環境監管

2020年09月27日07:49  來源:重慶日報網
 

一月二日,奉節縣生態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在長江奉節段取水樣進行水質檢測。(本報資料圖片) 通訊員 劉濱清 攝\視覺重慶

  9月10日0時,三峽水庫2020年汛末175米試驗性蓄水正式啟動。

  如今,長江三峽重慶庫區已由當初的移民搬遷“大工地”變成了山清水秀的“大公園”。

  為了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重慶劃定了2.04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24.82%的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區,將國家級和省級禁止開發區域,具有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態敏感脆弱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這也是重慶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有力舉措。

  為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近年來,重慶在產業環境准入、重點污染源監測、生態環境風險防范等方面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管理體系,不斷強化監管程序的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透明化,持續改善監管效能和效率,始終將科學性和專業化水平貫穿於環境管理的全過程。

  嚴把環境准入關,守好生態安全“生命線”

  今年上半年,長壽高新區根據環境承載力、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等條件,認真執行環保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和准入條件,嚴格產業准入關,累計拒絕了近10億元的項目。

  近年來,重慶嚴格執行產業禁投清單,嚴控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裡”“5公裡”兩條空間紅線,禁止在長江、嘉陵江、烏江岸線1公裡范圍內布局新建重化工、紙漿制造、印染等存在環境風險的項目,5公裡范圍內堅決禁止新布局工業園區,從嚴審批產生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嚴控新增污染物排放,嚴控過剩產能,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格化工、涉重、涉危、造紙、印染、火電等高污染、高排放和資源性項目環評文件審批,嚴守生態安全“生命線”。

  不僅如此,重慶還制定了《關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制定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實施意見》,並已應用於萬州經開區九龍園規劃、豐都工業園區鎮江組團控制性詳細規劃、武隆區白馬山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等十余個規劃環評審查,重點審查規劃環評與“三線一單”各級管控要求的符合性,並指導規劃環評參照“三線一單”體系提煉空間布局約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環境風險防控、資源利用效率四個維度的管控清單,作為銜接“三線一單”和項目環評的中間環節。

  目前,重慶“三線一單”數據應用平台建設已基本完成,正在優化調試中,平台建設完成后將實現數據共享共用,市級各部門通過數據應用平台即可便捷查詢、應用全市“三線一單”數據。

  排污許可“全覆蓋”,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

  7月31日,重慶完成固定污染源最后一張排污許可証核發,提前兩個月實現“全覆蓋”,總體進度與陝西、湖南等5省並列全國第1位,標志著重慶在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方面走出了堅實的一步。

  按照國家關於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和發証登記的統一部署,重慶市充分發揮直轄市“一竿子插到底”的體制機制優勢,堅持調度和幫扶並舉,努力實現質量和效率雙優。

  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介紹,排污許可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起環境管理“用証”,監督執法“查証”,企業運行“依証”的現代化管理局面。

  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和發証登記涉及面廣,尤其是在“摸清底數”和“排查無証”階段更離不開有關職能部門的協助和配合。重慶一方面強化部門溝通,以大數據平台為基礎,協調工商、電力、稅務等部門收集共享數據7萬余條,校核增補企業清單1.49萬余條,夯實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的數據基礎。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區(縣)兩級行政架構的體制優勢,“一竿子插到底”,市級層面全面統籌、把握方向,區縣層面具體執行、狠抓落實。

  同時,重慶制定了《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和發証登記工作調度幫扶方案》,成立6個幫扶調度小組,分區縣、分行業、分領域開展在線指導和雲上幫扶﹔出台《重慶市推進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和發証登記直屬單位專家定點幫扶方案》,創新實施專家“包干制”幫扶,每個區縣選派2—3名市生態環境局系統專家定點聯系﹔組織專家“沉”下去,下沉區縣現場辦公、現場指導,手把手、面對面幫助區縣開展工作。區縣和專家連上“線”,專家保持通訊暢通,隨時隨地解答區縣生態環境部門和企業的各類咨詢。

  強化在線監管,用大數據讓污染無處可逃

  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負責同志介紹,重慶大氣環境大數據系統可全面匯聚全市73個空氣自動監測站點實時監測數據,動態更新未來5-7天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預警數據、近5萬家涉氣污染源數據,可採集重點區域與道路視頻攝像頭實時數據和圖像識別數據、國家和我市藍天保衛戰工作進展及目標考核數據,尋找問題差距,研判達標形勢,倒逼目標管理,初步形成“空氣質量-污染源管理-預警應急-指揮調度-考核評估”響應模式,初步實現了6000余萬條數據動態管控。

  此外,重慶水環境大數據系統全面匯集了全市42個河流和湖泊斷面水質監測數據,每天動態更新重點流域水質預測預報預警數據、近3萬個涉水污染源數據,採集重點河段與入河排污口視頻攝像頭實時數據及圖像識別數據、國家和我市碧水保衛戰工作進展及目標考核數據,形成“早發現、早溯源、早預警、早處置”的工作模式,初步實現用1400余萬條數據為流域畫像。

  計劃到2025年,我市生態環境感知能力將明顯提高,基本形成空、天、地一體化,以及點源、面源、移動源智能立體監測監控體系,數據匯聚、共享服務和開發利用水平顯著增強,信息化統一集中工作機制全面落地,大數據“聚通用”效益逐步顯現,成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撐,在美麗重慶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數說·重慶防治環境污染>>>

  生態保護紅線

  劃定2.04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24.82%的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區,將國家級和省級禁止開發區域,具有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態敏感脆弱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兩條空間紅線

  嚴控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裡”“5公裡”兩條空間紅線,禁止在長江、嘉陵江、烏江岸線1公裡范圍內布局新建重化工等存在環境風險項目,5公裡范圍內堅決禁止新布局工業園區,嚴守生態安全“生命線”

  本報記者 陳維燈 實習生 何星熠

(責編:陳易、張祎)

本網專稿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

一圖看懂:上合數字經濟論壇為何在重慶舉辦  2021年是上合組織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將在重慶舉行,確認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實現了上合組織國家代表參會全覆蓋。…【詳細】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