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文娛

《李大釗》亮相上海 融入昆曲聲腔、舞蹈元素

2020年09月28日10:20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北京京劇院《李大釗》亮相上海,攜手北京交響樂團,融入昆曲聲腔、舞蹈元素

  “李大釗曾經七次來到上海,為革命事業奔波。今天我們帶著《李大釗》回到他戰斗過的地方,向上海觀眾交上答卷。”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說。9月26日、27日,北京京劇院原創大戲《李大釗》登陸保利上海城市劇院,參加“藝起前行——國內優秀原創戲劇舞台作品上海展演”。

  作為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劇目,《李大釗》在疫情期間克服重重困難,歷時兩個多月排練,線上線下同步首演,得到觀眾熱情支持。該劇擷取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1918年至1927年4月間的一系列革命活動,進行藝術創作。全劇描寫了李大釗在北京大學工作期間,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思想,護送陳獨秀離京赴滬並相約建黨,繼而策劃了長辛店鐵路工人大罷工,領導並組織了北京各界人士的反帝斗爭,直至被反動派殺害、英勇就義的重要歷史事件。全劇展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短暫而又壯闊的一生,生動刻畫了革命家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

  “我們要注重歷史厚重感,注重詩情、意境、象征的藝術品質,注重英雄主義的戲劇氣質,要強調崇高理想的政治理論、政治思想的明確表達。從李大釗的舞台行動中尋找到京劇《李大釗》的形象種子——播火者!”總導演曹其敬賦予《李大釗》史詩京劇定位,採用廣闊宏大的史詩性敘事方式,注重詩情化、意境化、象征化的表現手法,以時代背景和空間場景的交互串聯營造出厚重的歷史質感,用宏大的史詩敘事來凸顯英雄主義的戲劇氣質。《李大釗》不僅在敘事方式上有所創新,在唱腔、音樂、舞美設計上也打破常規套路,融入昆曲聲腔和舞蹈元素,用群舞這一外化的藝術呈現方式,渲染出一種動人心弦的意境之美。

  在李大釗被捕之后,與趙紉蘭有大段隔空對唱,由傳統的京劇二黃對唱銜接到昆腔,從京劇的板腔體變為昆曲的曲牌體,通過曲牌體逢唱必動的歌舞性來打破原有的舞台沉悶感,把原有的情景“盤活”,以此抓住觀眾的目光,是本劇中的首創。在罷工一場戲中,為了增強地域特色,融入京韻大鼓,北京曲藝等元素,並借鑒西方歌劇中“卡農”的形式,加入工人群眾的重唱、輪唱,更加貼合劇情需要,使得這場戲具有轟轟烈烈的氛圍。為將《李大釗》打造為史詩級精品力作,北京京劇院、北京交響樂團聯合配樂。導演徐春蘭介紹,“交響樂恢宏,傳播革命的詩情,舞台大膽將視頻與實景結合,渲染氣勢。國際歌與京劇音樂結合,適合當代觀眾審美。”

  飾演李大釗的奚派老生張建峰,幾乎每年來上海演出,他還記得上大學時初次在上海演《四郎探母》贏得滿堂彩,“氛圍給我很好的印象。”在他看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致敬革命先烈、學習紅色經典、領會革命精神的創排過程對於自身提升藝術水平、深化思想認識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年前參演《大釗先生》的經歷也為他再度塑造李大釗先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王蓉蓉為青年演員跨刀助陣、甘當綠葉,飾演李大釗妻子趙紉蘭。無論是否有自己的排練任務,她都會始終堅守在排練場,王蓉蓉表示,《李大釗》一劇的創排過程對於自己和全組演職員而言,是一堂生動的思想教育課,“青年演員們在劇目創排期間進步、成長了不少,對此我感到高興和欣慰。”她坦言,“每一個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都應當學習李大釗、趙紉蘭等前輩共產黨人不畏艱辛的革命精神,始終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珍惜、熱愛現在的美好生活”。

(責編:秦潔、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