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智雙扶讓“口袋”“腦袋”共同富裕

——城口縣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決戰脫貧攻堅的調查

2020年10月09日09:10  來源:重慶日報網
 

城口縣沿河鄉北坡村,村民在竹筍加工廠就近上班。該鄉有六萬畝的筍竹特色生態資源。兩年前,當地的筍竹還沉睡在深山,如今成了沿河鄉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攝於六月十日)。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重慶最北端的城口縣,位於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境內群山綿亙、溝壑縱橫,集“老、邊、山、窮”於一身,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曾被形容為“漢人居住最落后的地方”,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2015年初,全縣有90個貧困村,佔行政村總數的52%,貧困人口1.2萬余戶4.6萬余人,貧困發生率15.6%,居全市第二。

  大山的重重阻隔加上長期貧困落后的現實,當地群眾的山地意識、保守思想、陳腐觀念成為脫貧的最大阻力,也成為返貧的最大風險。在與貧困艱苦抗爭的過程中,城口干部群眾認為:物質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貧困”!

  通過“扶志”“扶智”與“共治”結合,全縣干部群眾搬開了壓在貧困群眾心頭的“大山”,實現了“口袋”和“腦袋”的共同富裕。今年2月,城口縣以貧困發生率0.42%、群眾滿意度98.47%的成效,正式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其“精神扶貧”的系列做法,已被國務院扶貧督查組作為經驗在全國推廣。

  扶貧先扶志,火爐邊開起“思想講堂”

  進入10月,海拔1300多米的城口縣修齊鎮石景社區氣溫已不到10℃。

  “這個天,蜂子的越冬技術要搞好。蜂群壯了,明年開春才可能分出更多的群。”在吳昌友家,當地“養蜂大王”蔡芝兵麻利地打開一個蜂箱,為年過半百的吳昌友傳授養蜂技術。

  今年48歲的蔡芝兵因工傷失去雙手。他回到修齊鎮的老家后,靠養殖中蜂致富,成為2017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縣“脫貧致富光榮戶”。

  “人窮志也短。像我一樣的殘疾人,往往有脫貧的願望但沒有信心,我就是要幫他們重新‘站’起來!”蔡芝兵說。

  離他家不遠的吳昌友因病半身不遂,走路一瘸一拐,隻有右手能活動。兩個孩子還在讀書,家庭負擔重,吳昌友一度悲觀。

  2017年春節后的一天,蔡芝兵來到吳昌友家,坐在火塘邊和他擺起了養蜂的好處,建議他也養一些。

  “我哪有你那干勁喲!”吳昌友看看自己沒有知覺的左手,搖搖頭。

  “你家娃兒要用錢的地方多,光靠政府哪能行?”蔡芝兵舉起雙臂,“你看,我兩隻手沒有了都得行。你還有一隻手,肯定干得好!”

  就這樣上門“閑談”兩三次后,吳昌友動了心。蔡芝兵主動送了兩桶中蜂給吳昌友,幫助他啟動“甜蜜事業”。

  盡管今年氣候不佳,但吳昌友家的6桶中蜂還是為他帶來了4000多元收入。“我早摘了‘貧困帽’了!”老吳自豪地說。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城口縣內群山環繞、山高天寒,群眾有晚上圍坐火塘邊擺龍門陣的習慣。縣裡把群眾取暖、做飯的火塘變成扶貧立志的“思想講堂”現場,通過調動新鄉賢、第一書記、幫扶干部和駐村干部等開展“圍爐夜話”理論宣講6500余場,組建180支共900余人的宣講小分隊,發放宣傳畫冊3萬份,實現新思想、新政策宣傳“無死角”,激發了貧困群眾“思變”“謀變”的意識。以前那些有“等靠要”思想的貧困群眾,紛紛表示“我要脫貧”。

  扶貧也扶智,貧困戶勇闖市場

  這段時間,雞鳴鄉祝樂村村民盧美賢的香菇大棚正處於出菇高峰。每天,他要往山下拉100多公斤香菇。“大的每公斤賣七八元。小的也有人收,每公斤兩元。”盧美賢樂得合不攏嘴。

  “要錢沒得錢,要技術沒得技術……”去年8月,當新鄉賢周忠元建議他種香菇時,盧美賢還念叨著自己“沒發展條件”。盧美賢今年54歲,家裡因學致貧。盡管他和妻子有勞動力,可一想到發展產業稍有不慎就要將積蓄“打水漂”,兩人就又“縮回”老家種糧、喂豬。

  周忠元把鄉裡、村裡發展的產業給盧美賢講了一遍,發現他對種植業感興趣,但疑慮不少。“你別愁,我來想辦法。”周忠元說。

  通過聯系村裡和鄉裡,周忠元為盧美賢爭取到了1000元的扶貧發展資金用於購買菌包,又幫盧美賢聯系到村裡香菇基地的“田坎課堂”,找專業技術人員學習技術。

  周忠元家裡雖然沒種菇,但他經常往香菇基地鑽,讓自己“技術升級”,“我每個月至少去盧美賢家一回,若我自己不懂種菇技術,怎麼和他聊?”

  如今,盧美賢家已發展起兩畝地的香菇大棚,今年已賣了4萬多元,順利脫貧。

  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

  城口縣因地制宜,通過資金、技術、銷售等幫扶,強化貧困群眾自我造血功能。縣裡開設“田坎課堂”600余次,將農業技術培訓搬到田間地頭,讓2.1萬人次在家門口就學到技術。該縣還依托集體經濟組織創辦“農民夜校”,聘請市場專家、電商帶頭人等為貧困群眾解讀市場經濟、分析市場規律,建成農商電商服務站點185個,累計帶動1.1萬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8000元,讓農家“山貨”走出大山。通過入戶調查和用工數據庫,准確掌握了全縣6.7萬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意願和市場用工需求,開辦實用技術“就業講堂”,累計培訓3.2萬人,幫助2.8萬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就近就業、居家就業。

  脫貧要“共治”,樹立鄉村新風尚

  明通鎮金六村81歲的陳豐良有兩本放在一起的存折:一本是銀行存錢的,另一本是村裡“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超市”的“積分存折”。

  陳豐良戴上老花眼鏡,仔細翻開大紅的“積分存折”。最前面的兩頁內頁裡,寫著文明養成、志願服務等日常積分內容和積分事項。后面幾頁,逐一記錄著他家環境整潔、家庭和睦、發展產業等情況,以及為村裡志願打掃垃圾等獲得的積分。

  “有了這個存折,我們哪些地方做得好,一目了然。對比前面的積分內容,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心裡也有數。”陳豐良說。每次積分到一定數量,他就會和妻子張述菊一起,去村裡的“積分超市”換購。

  “換過醬油、洗衣粉、垃圾袋……”76歲的張述菊掰起指頭數著,“都是些日常用得著的東西。大家也經常在一起比,誰家做得好、積分高。”

  “積分存折”激起了村民向善向好的好風氣。“以前地壩臟亂差、家庭經常‘爭嘴’這些現象,現在很少了。”村積分超市管理員馬學員說,象征性的物質獎勵,加上村裡“紅榜”等精神獎勵,現在村民都勁往一處使,奮力往小康路上奔。

  習俗移志,安久移質。

  城口縣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引導群眾抵制歪風邪氣、崇尚科學文明,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社會風氣——通過“財政保底+愛心捐助+集體經濟組織分紅”的資金保障方式,全縣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積分超市204個,推動全縣村居尤其是貧困山村風氣轉變﹔全縣成立科普分隊25支、勸教小組90支,廣泛普及科學知識,評選“勤勞致富”“勤儉持家”等文明家庭5000余戶、文明院落600余個、文明新村54個,引導貧困群眾牢固樹立脫貧光榮的觀念﹔通過農村老黨員、新鄉賢等教育引導群眾抵制大操大辦、不敬不孝等陳規陋習,全縣已制止辦無事酒2000余次、教育處理不敬不孝行為160余次。

  本報記者 羅芸

(責編:陳易、張祎)

本網專稿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

一圖看懂:上合數字經濟論壇為何在重慶舉辦  2021年是上合組織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將在重慶舉行,確認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實現了上合組織國家代表參會全覆蓋。…【詳細】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