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融水縣良隴村:45戶未脫貧戶全都摘帽

本報記者  張雲河

2020年12月16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良隴村的干部群眾今年都鉚足了勁:每一戶貧困戶都有專門的扶貧干部定點幫扶,因戶施策﹔致富能人幫鄉親們搞好養殖,解決運輸與銷路難題﹔貧困群眾走上村裡的公益崗位,家門口就業,實現穩定增收。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良隴村如期摘帽出列。

  大苗山裡的良隴村,是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中最偏遠的村子,也是國家挂牌督戰貧困村。良隴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浩說,2015年底,良隴村貧困發生率高達66.5%,到2019年底,還有45戶146人未脫貧。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苗寨裡的良隴村村民們干勁十足。他們興產業,穩就業,干群同心,終於使村裡所有人都達到了脫貧標准。不久前,記者走進良隴村,探訪這裡的脫貧故事。

  干部幫扶下功夫

  帶著老鄉奔小康

  今年6月,駐村工作隊隊員韋意攀第七次來到貧困戶賈元華家裡走訪。上門前,他琢磨了一會兒措辭,見面便對賈元華說:“賈大哥,你以前不是做過搬運工嘛,我見縣裡正好招工,一個月工資2500元,還管吃管住。”賈元華為難地說:“我媽年紀大,需要人照顧她。地裡的水稻也需要人打理,我就不出去了。”

  “那養雞咋樣?村裡有合作社,可以提供技術指導。你如果決定養,我還可以幫你買雞苗。”賈元華還是搖了搖頭。

  韋意攀沒放棄:“賈大哥,你現在沒有穩定的活計,打零工也沒超過一個月的,這樣下去可不是個辦法。”賈元華也有些無奈:“我瞎了一隻眼,干活實在有困難啊。”

  一次沒談妥,韋意攀沒灰心,轉頭就開始做賈元華親戚的工作。老賈的叔叔、堂哥、表妹……韋意攀都打了招呼,讓他們隔三差五去給賈元華做思想工作,連賈元華的母親都跟他說:“孩子,你多掙點錢,我這心裡頭也踏實一些。”

  眼見賈元華有了動力,韋意攀趕忙趁熱打鐵:“賈大哥,我給你聯系好了村裡的木耳基地,做木耳管護工作,要不你去試試?”賈元華被他說動了心。

  木耳長成以后,韋意攀又幫忙聯系收購。今年9月,賈元華領到了1300元的工資,嘗到了甜頭。這些天,村裡答應幫忙照顧老母親,他又主動要求去縣裡的家具廠當拼裝工人。“我現在就想努力賺點錢,然后娶上媳婦。”賈元華高興地說。

  眼見賈元華脫貧致富的勁頭越來越足,韋意攀又打開工作本,理清接下來的扶貧任務:“賈老合是護林員,天氣轉涼了,得問問他巡山有啥需求﹔賈榮成身體不好,得再跟醫院聯系一下﹔賈忠田的孫子務工去了,得了解一下工作情況……”

  不只是韋意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良隴村的扶貧干部們都把心中的弦繃得更緊了。今年,良隴村實施“一戶一策一干部”的舉措,45戶貧困戶全都有專門的幫扶干部負責聯系,定期開展談話交流。同時,幫扶干部為每一戶都列出“受益明白卡”,每個季度更新一次,列明他們獲得的產業獎補、低保金、養老保險金等受益類別和金額,逐條落實,讓脫貧不落下一戶一人。

  致富能人帶好頭

  土雞銷路不用愁

  “又有一車土雞賣出去了!”良隴村雲輝月英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雲輝笑聲不斷,“運輸不愁,銷路不愁,以前愁的事,現在統統不用愁。”

  但在今年初,何雲輝還在為土雞的運輸和銷路發愁。受疫情影響,村裡的路暫時性關閉了,飼料進不來,土雞出不去。面對這種情況,老何心裡沒底,合作社裡的貧困戶心裡更沒底:沒飼料,可以喂糠﹔沒雞舍,可以散養﹔沒技術,可以找人幫。可土雞運不出去,銷路打不開,村民們感到收入沒保証。那會兒隔幾天就有人來找老何,抱怨的、訴苦的,甚至撂挑子不干的……“合作社是你牽頭的,土雞賣不出去,你得負責。”

  正當老何發愁該怎麼辦時,轉機來了。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是良隴村的幫扶單位,曾幫過村裡修衛生室、改建小學,這一次也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合作社裡的土雞,他們全包了。老何說:“他們包銷,也不全是因為定點幫扶的緣故,根上還是我們的土雞好。”老何這話說得沒錯:熬一鍋咕嘟冒泡的土雞湯,湯是白的,泛起的油花不膩,加點鹽就能提味。

  除此之外,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還給良隴村捐了10萬元錢,用於購置雞苗。今年4月12日,首批1萬隻到位,大伙兒一看有奔頭,積極性立馬提高了。在老何的帶領下,不少人紛紛代養雞崽,少的領了幾十隻,多的領了上百隻,平均下來每隻能賺60元。

  漸漸地,村裡探索出“合作社養殖示范+貧困戶養殖+幫扶單位包銷”的土雞經營模式,鄉親們隻需安心養殖,剩下的不需操心。老何跑前跑后,拉來縣裡畜牧站的技術人員,每月兩次給村裡提供養雞技術指導。時機一到,老何就打電話聯系車輛運雞出村,新買的顆粒飼料機也無償供大伙兒使用。貧困戶賈佣仕說:“多少回遇到困難,都是何雲輝給解決的,我們才能堅持下來。跟著他,准沒錯!”

  有老何等能人帶頭,大伙發展產業的勁頭更足了。全村1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種植木耳,4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養殖土雞。劉浩說,今年脫貧的45戶貧困戶都發展了產業,戶戶都有獎補。

  現如今,1萬隻雞快賣完了。老何信心滿滿:“我要帶好這個頭,明年爭取再賣出1萬隻雞!”

  村民家門口就業

  穩定增收有保障

  邁入賈雄迷家的吊腳樓,記者就被小山似的稻谷堆吸引了。一數,大尼龍袋足足有40袋。賈雄迷說:“禾倉裡盛不下的,都先放到這兒了。”

  賈雄迷今年59歲,3個女兒外嫁后,她和老伴以種水稻為生。今年水稻剛抽穗那會兒,有天晚上,一隻野豬下山,跑到田裡折騰一宿,踩壞了一畝多的稻子,還刨了一堆坑。天亮以后,賈雄迷來到田裡,看到被踩壞的稻子,急得眼淚都要掉下來了。

  后來一連幾天的暴雨讓稻子又倒了不少,放在往常,今年的收成不容樂觀。賈雄迷心裡十分后悔,以前村裡宣傳過水稻保險,自己圖省事沒買,收成不好隻能自己賠錢。今年雖然新種了4畝杉木,可杉木生長的周期較長,遠水解不了近渴,咋辦?

  這時候,村干部到她家裡走訪,了解清楚情況后,就為她出謀劃策,想出了辦法。為增加收入渠道,今年良隴村針對低收入村民開發了公益性崗位。經過村民申請、村級評議、鄉級審核后,就能上崗。這一趟流程辦下來,賈雄迷當上村裡的保潔員。

  保潔員的工作並不輕鬆。賈雄迷每周都要值班3天,早出晚歸,慢慢積累了經驗。在村裡做保潔,工具得齊全。口罩、手套配備上,揮起掃把就干活了。背簍裡有鋤頭、鐮刀和鐵鉗,鋤頭平整土包,鐮刀割雜草,鐵鉗夾垃圾。巡視河道時,她偶爾還會把家裡的鐵鍬拿來用。水不深,要是有漂浮物,用鐵鍬就能撈起。

  在家門口當保潔員,月收入有了保障,賈雄迷樂得合不攏嘴。劉浩說:“今年良隴村共開發村級固定性公益崗位12個,非固定性村級公益崗位46個,生態護林員崗位19個。今年脫貧的貧困戶中有22人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工作。”

  原以為稻谷今年的收成比較差,沒想到后來經過仔細打理,竟獲得了豐收。如今有稻谷的收成,再加上家門口就業的收入,賈雄迷每天都笑呵呵的:“這頂貧困帽,是時候摘了。”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6日 13 版)

(責編:蓋純、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