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國內

破解老厝保護與利用難題 福建屏南“空殼村”變“網紅村”

張子劍
2020年12月23日07:49 |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小字號

閩東大山深處的貧困村,3年耕耘,會發生什麼?

2017年村財收入為0元,2018年全村脫貧摘帽,2020年村財收入預計可達57.8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9年的超1.8萬元增長到超2.1萬元。

這裡是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截至2020年4月,全村常住人口由2016年的不足200人,恢復至600多人,其中有34戶131位新村民。這些新村民中,有來自香港、上海、江西等地的外鄉人,也有漂洋過海而來的英國人。

元旦小長假將至,村裡的民宿已多被預訂。其實,從2018年以來,龍潭村月均接待游客超2萬人,假期“一房難求”是常態。

3年新生,龍潭之變從何而來?

龍潭村。李銳 攝

政府主導:因地制宜,文創興村

歲末,閩東大山裡陣陣清寒,然而龍潭村卻並不冷清。

幾位游學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倚著老厝的籬笆,面對著潺潺溪流,在畫板上印上一幅幅鄉村畫卷,而他們背后的土胚老厝內,兩位年輕的樂手一把吉他一面手鼓,樂聲飄出老厝的木窗回蕩在不遠處的廊橋裡。

兩位樂手都是龍潭村的新村民,2019年帶著一家人駐村創業,租下一套百年老厝開起了音樂休閑吧。

龍潭村沿溪而建,村史數百年,村尾的廊橋也已年過百歲。溪流兩側遺存的民居一字排開,多數為明清古建,老則400年歷史,少則100年,雖空置殘破,但整體風貌保存完好。

曾幾何時,龍潭的年輕人外出務工,遷居縣城、省城,村裡隻剩下老人孩子。發展的著力點何在,又如何將留存的老厝保護利用好,這是屏南這樣的山區縣的“痛點”。

“屏南‘底子’薄,發展隻能立足於自身優勢。”曾擔任過屏南縣委書記的寧德市副市長吳允明回憶起當年決策時說。

龍潭村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李銳 攝

屏南的“優勢”,就是傳統村落集群。屏南現有258個村落中,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個,中國傳統村落22個,省級傳統村落11個,境內現存古代廊橋56座。

自2014年開始,屏南縣把傳統村落保護開發作為重點工作全力推動。同時,全縣大力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打下基礎。2015年屏南縣聘請文創專家林正碌作為縣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總策劃。抱著“先改變村民觀念,激發創造力,再吸引新村民,同時整體規劃古村落環境,最終形成創意產業村落”的想法,林正碌團隊先后在甘棠鄉漈下村、景區雙溪古鎮試點“人人都是藝術家”項目,為村民、游客提供免費油畫教學。

隨著藝術元素的植入,古村旅游風生水起,雙溪古鎮的文創基地“安泰藝術城”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紛至沓來,目前已陸續接待國內外駐學人員2萬多人。

漈下和雙溪的成功讓屏南縣堅定了信心。2017年,該縣成立指揮部,項目化運作傳統村落文創產業,全面推進全縣文創產業發展。同年5月,龍潭村加入了“文創興村”的行列。

引鳳筑巢:荒廢老厝變文創空間

年過五旬的村文書陳子瓣見証了龍潭“新生”。

“從蕭條到熱鬧,現在村裡又‘活’了起來。”在陳子瓣眼裡,龍潭有三大變化。一變,通過學畫,村民有了精氣神。二變,新村民來了,租下閑置的老厝創業。三變,游客來了,一些在外的老村民也返鄉創業了。

“繪畫,改變了村落的人文生態。村民因此理解並支持我們對村落的進一步改造,而外鄉人也會更加熱愛這裡。”林正碌說。

龍潭村一角。曾婉珍 攝

這一切,曾偉也看在眼裡。曾偉是龍潭第一位新村民,他長期從事文創相關工作,一直在尋找“夢中桃源”。2017年8月底,曾偉從江西老家輾轉來到龍潭,同許多后來落腳的新村民一樣,眼見連片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萌生了落腳的想法。

空置老厝不少,村裡也歡迎曾偉留下,但難就難在老厝早已不適合居住。要拆,業主們不肯﹔修繕,太貴,工程還復雜繁瑣。

兩難之下,屏南縣摸索出了“四兩撥千斤”的辦法。一是村委統一與產權人簽訂租賃合同,流轉老厝的使用權和經營權。二是新村民作為老厝承租人同村委簽訂租賃合同。三是老厝的現代化改造設計由林正碌團隊免費提供,修繕費用由縣裡墊付,新村民分期支付。

在此期間,縣裡對村容村貌進行復古整體規劃設計,實施“鄉村提升工程”,提升村落環境、增加文化設施、完善基礎設施等,使得古村恢復了古早味。

這一“傳統村落建筑租養”模式,解決了老厝使用權和修繕費用的問題,實現了“三贏”局面:老村民保留老厝產權、新村民以低成本獲得了有天有地有院落的創業生活環境、村居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於是,曾偉選定了兩棟溪邊老厝,一棟運營書屋,另一座則用來運營咖啡屋。

定下了房子,其次要解決的是修繕資金和時間成本問題。村委會創新地採用由人工費和材料費構成全部工程造價的“工料法”,為曾偉代為修繕老屋,為他省去建設過程中的設計、預算、招標等繁瑣環節。

四坪村離龍潭村不足十分鐘車程,如今也已加入文創興村的步伐。圖為四坪村一角。李銳 攝

2017年10月,曾偉的書屋和咖啡屋先后開業運營。3年來書屋兼營民宿、書籍收藏、文創器物等,已獲利超20萬元﹔咖啡屋經營3年已基本回本。

縣委縣政府也進一步總結經驗,從省裡爭取到有過駐村經驗的干部夏興勇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並邀請在外經商的鄉賢陳孝鎮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兩人組成村委領導集體共同推動村裡的工作。

對龍潭的未來,曾偉認為:“龍潭集聚了有自我活力的工作室和文創人才,足以撬動旅游等其他產業。”

空中俯瞰四坪村。李銳 攝

古村落、古民居的傳統環境,吸引不少年輕人到此從事互聯網文創產業。創業需要空間,空置的老厝派上了用場。如今的龍潭擁有書屋2家、咖啡吧5家、音樂廳1個、美術館2個、藝術教學中心1個,藝術共享空間和工作室22家,圖書館1家,尚有多家藝術空間正在建設中。

“別人‘筑巢引鳳’,而屏南‘引鳳筑巢’。”福建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蔣金明認為,屏南縣探索出了一條古村落群經濟社會發展之路。

古村復蘇:咱們村現在不輸城裡

山水廊橋和創意新業態,引得四面八方的人們慕名而來,有來游學的、旅游的、調研的……龍潭成了“網紅村”。

起初,村裡沒有公共服務設施,完全沒有接待能力。村委一方面規劃公共廁所和停車場、鼓勵新老村民開辦民宿和飯店,另一方面組織村干部動員在外鄉賢回鄉創業。

“溪水變干淨了,溪邊的老房子修起了雨廊,新老房子也逐一修繕、外立面改造。”2018年初,老村民毛小雲在朋友圈看到龍潭新貌,頗有感慨:“咱們村現在不輸城裡。”

“回來吧!開民宿,現在節假日供不應求!”在村干部的動員下,當年8月,在外奔波20年的毛小雲回到了村裡。“龍潭一定會越來越好。”抱著這樣的想法,毛小雲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學習,決定將老房子稍作翻新,開間民宿。

2019年5月,毛小雲的“龍潭雲居”開業,由於趕上了暑假旅游旺季,大半年下來,收入約有10萬元。

這在龍潭並不稀奇,“一間民宿年收入在10至20萬元,村口邊上的餐館也是老村民回鄉創業的項目,一年收入數十萬元。”夏興勇說。

空中俯瞰廈地村水田書店。卓育興 攝

古村“活”了,屏南縣也逐步健全配套機制,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導性文件,明確戰略目標、產業布局、政策支持等事項。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需投入大量資金,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預算資金1000萬元,用於文創產業引導、扶持和孵化,推動文創人才和企業集聚。福建省住建廳等有關單位先后為屏南爭取到傳統村落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資金5600萬元。

幾年來的探索實踐,傳統村落已成為屏南縣招引社會投資的大平台。2015年以來,該縣先后引進了復旦大學張勇教授團隊、中國美院陳子勁教授等一批文創高端人才,南京先鋒書店、寧德千乘橋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等企業,在廈地、前洋、棠口等傳統古村落開展古村修復、文化藝術及投資經營活動,翻開了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新篇章,一批古村落逐步復蘇。

2017年9月,屏南縣摘得“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示范縣”殊榮。2019年12月,屏南縣被住建部列入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第一批試點縣。此外,福建省住建廳還將屏南“傳統村落建筑租養”模式向全省推廣,設計建設了“中國福建傳統村落建筑海峽租養平台”,把古建筑保護工作從一村一縣經由互聯網推向市場。

政府主導、政策引路、文創搭台、市場唱戲。龍潭乃至屏南今后的路如何走?

今年8月23日,屏南縣委書記黨帥在龍潭調研時以12字總結:理清思路、招才引智、開發產品。他表示,要充分利用好屏南自然環境、文化底蘊等優勢資源,定好目標方位、理清發展思路,引導文創產業做精做優﹔要注重招才引智,突出人才引進培育機制,在工作中實現“留住人、用好人、引進人”﹔要繼續深入挖掘當地文化特色,進一步豐富文創產品開發,助力屏南文創產業做大、做強。

(責編:蓋純、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