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萬州:脫貧夫妻上大學 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劉政寧 黃亞輝 應鳳林

2021年03月02日18:59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許傳良夫妻展示自己的大學錄取通知書。萬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兩年前,許傳良從沒想過,47歲的他和妻子丁運淑還能走進大學的校門。

  許傳良一家是重慶市萬州區白土鎮大林村的脫貧戶。2013年因妻子丁運淑患心臟病,手術治療花費十余萬元,再加上兩個孩子讀書,成了村裡的貧困戶。后駐村工作隊引導其種李子、搞養殖,安排公益性崗位等,2015年,許傳良一家脫了貧。

  雖然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日子慢慢好起來,但許傳良還想進一步提升自己。駐村干部了解情況后,動員他報考大學,不僅學費由政府墊付,還有國家助學金。

  “考大學?”許傳良愣了一下,那不是孩子們的事兒嗎?一把年紀了還能上大學?經過駐村工作隊的仔細講解,他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兒。

  自脫貧攻堅以來,大林村著力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但現代農業產業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新型職業農民。如何為實現鄉村振興培養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幫扶單位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發揮自身優勢,2019年4月,在大林村成立鄉村振興學院白土分院,根據當地的產業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

  依托國家高職院校擴招的契機,學校又在這裡設置大專學歷教學點,鼓勵當地符合條件的村民報考讀大學,旨在運用現代科技教育手段,對農民及農村從業者實施系統教育,提高其職業素質和技能。

  “我們也能當大學生!”許傳良和丁運淑動了心,新學期開學之前,兩人興致勃勃地來到學校,參加入學考試。2019年10月,夫妻兩人拿到了夢寐以求的錄取通知書,正式成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的大學生。

  最初幾節課要在位於萬州城區的校本部上,一把年紀的兩人放下鋤頭、收拾整齊、拿著書本,和十八九歲的年輕人一起走進校園。進到教室后,他們特意選了個后排不起眼的座位坐下,認認真真地聽課、記筆記。

  親友們跟許傳良開玩笑:“你一把年紀了還跟娃娃一起讀大學,好意思不?”“有啥子不好意思,年紀大一樣可以搞學習!”他把頭一甩,徑直走開。

  許傳良坦言,選擇讀大學並不是一時興起,一來是為了圓年輕時沒有完成的“大學夢”﹔二來發現現在要在農村搞產業,光靠經驗可不行,必須要有文化、懂技術、懂管理、懂經營、懂政策。

  為方便農民學生學習,學校採取網上教學和送教上門的方式,把大學辦到了農民家門口,把課程送到了田地間,方便學員半農半讀。白天,許傳良夫婦就各自忙著干活兒,晚上,一起打開手機上網課學習。

  在水稻收割的時節,學校還把收割機開到了大林村的稻田裡,授課老師邊講邊做,學員們邊聽邊學。沒多久的功夫,善於鑽研的許傳良便能獨自開著收割機幫合作社收稻谷,等水稻收割完,一結工資,還掙了3000元。拿到錢后的許傳良笑得合不攏嘴,和親友們打趣:“你們看,這讀大學還是用處大吧?這麼快就見效益了。”

  受許傳良感染,越來越多農民的學習熱情被激發,如今,大林村一共有12名農民通過考試成了大學生。

(責編:劉政寧、張祎)

本網專稿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原創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