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過晚年 養老不出村

——重慶農村互助養老調查

2021年03月02日08:02  來源:重慶日報網
 

大足志願者走進互助養老中心,和老人一起包五彩湯圓喜迎元宵佳節。通訊員 黃舒 攝/視覺重慶

2月8日,渝北區木耳鎮金剛村頤養園,老人們正在院落裡鍛煉身體。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推動村級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

  今年2月,市政府印發《重慶市農村養老服務全覆蓋實施方案》強調,在村將分類設置互助養老點建設,力爭到2022年,互助養老點設置達8000個。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村級互助養老點5000個左右,為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區縣、鄉鎮、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奠定基礎。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加快農村互助養老建設對推進鄉風文明、提升鄉村治理有何作用?當前農村互助養老存在哪些問題亟待解決?下一步農村互助養老的重點方向在哪?重慶日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分散居住老人難以享受服務資源

  農村養老亟待探索新型養老模式

  3月1日一大早,天還沒完全亮,渝北區木耳鎮金剛村農村互助養老點前就聚集了十多位老年人。

  早上7點,養老點管家李廷蘭打開卷帘門:“快快快,進屋坐,外面冷得很。我在廚房准備早飯,沒聽到外頭的動靜,不然早開門了。把你們凍到沒有?”她招呼大家進屋,為每位老人送上一杯熱開水,“葉婆婆,那天電話裡不是說了3月1日早上7點開門的嘛,你們咋來這麼早呀?”看著一個個老人凍得通紅的臉,她有些心痛。

  “十多天都沒見到一起耍的老朋友,都記挂到的,所以就早點過來了撒。”葉興蘭婆婆笑著說。

  李廷蘭告訴重慶日報記者,春節前不少老人家的子女回家過年,還有些老人被接到城裡過年,養老點也就歇了幾天。年還沒過完,不少老年人就打來電話,迫不及待地詢問好久開門的事。

  去年底,銅梁區土橋鎮六贏村十八社的唐顯玉到村民肖明會家裡的活動室(即該村一個農村互助養老點)享受了養老服務后,這個80歲的老人就像變了個人,經常會與村裡的留守老人一起打牌、聊天。半年多以前,唐顯玉可不是一個喜歡與人打交道的人。

  唐顯玉今年80歲,兒女常年在城裡打工,本來說好在子女家輪流住,可一輪還沒轉完,唐顯玉就執意要落葉歸根回鄉下,喂了幾隻雞,腿腳不便的她平時也不太願意出門。

  唐顯玉面臨的生活問題,不少農村留守老人也同樣遇到。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不少青壯年涌向城市,農村留守老人逐漸增多,他們因出行不便、生活困難、缺少關愛變得空虛寂寞。

  市民政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市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721萬、老齡化率21%,其中農村老年人口359.95萬,佔老年人口49.9%。

  “這部分老年人急切呼喚養老服務,但現實問題是養老服務設施不足、服務供給跟不上。”銅梁區民政局局長田華介紹,農村養老服務雖然形成了以鎮(街道)為代表的養老服務中心、以村(社區)為代表的養老服務站,但從實際運行來看,僅能滿足場所周邊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而對於居住偏遠、分散的老人來說,並不能很好地享受這些資源。

  如何讓這部分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養老服務?去年以來,我市進行了新型養老模式探索——農村互助式養老,即是以政府為主導,以社區或者村鎮為單位,以滿足中低收入老年群體基本養老服務需求為重點,以老年人集體居住為基本方式,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助互助的養老模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

  “農村互助養老點的建立,不僅可解決鄉鎮養老服務中心、村級養老服務站覆蓋不了距離偏遠、居住分散老年人對養老服務需求的問題,還將與區縣層面的農村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中心、鄉鎮層面的鄉鎮養老服務中心形成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促進城鄉養老服務均衡發展。”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楊勝普說。

  臨時托管、日間照料、抱團取暖

  農村互助養老點功能多樣

  在全市農村互助養老總體框架下,去年以來,我市各區縣根據農村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了多種形式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

  渝北區探索了兩條路:一是選擇人口、資源相對集中的居民聚集區,依托配套的村衛生室、便民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資源,提供低收費的用餐、洗浴洗衣、康復理療等服務﹔二是讓60歲以上的低保戶、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脫貧戶和殘疾人集中居住在一起,實現抱團互助養老。

  銅梁區利用村級集體閑置資產,比如廢棄的村辦公室、學校等,經過改造維修創辦成農村互助養老點﹔或在村民閑置、有意願拿出的多余農房設置互助養老點,讓周圍老人實現“離家不離村,養老在鄉村、享樂在家門口”的養老服務。唐顯玉就是在肖明會家的閑置房屋打造成的農村養老點享受服務。

  兩頓飯不用愁,看書娛樂有地方,遇到緊急情況立馬有人來幫忙……80歲的葉興蘭吃完午飯后,和周田英、倪爾秀、劉奇方等好姐妹一起,在養老點前的小廣場散步、健身,半個小時后,她們一起走進健康理療室,享受了一會按摩服務。

  “這樣的日子,以前做夢都不敢想。”葉興蘭說,兒子在兩路上班,白天就她一個人在家,每天到養老點來打發時間,吃飯生活都很方便,“一頓飯隻要4元錢、洗衣裳每次1元,這樣的價格好實惠嘛,大家都喜歡得不得了。”

  跟城裡的社區養老服務站一樣,金剛村農村互助養老點重點推出臨時托管和日間照料服務。老人可以像小孩上幼兒園一樣,白天來這裡吃喝、休閑,晚上“放學”回家。根據老人的不同需求,助老員、志願者、社工們還會提供一些閱讀、心理輔導、日常保健等服務。

  今年81歲的鄭先碧老人與老伴居住在銅梁區土橋鎮慶林村十一組的互助養老點附近。考慮到兩位老人年事已高、體弱多病,每隔一段時間,互助養老點負責人楊文玉就會和志願者一起到她家打掃清潔、陪他們聊聊天,幫老兩口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得益於農村互助養老點的建設,鄭先碧感覺現在的生活、精神都有了照料和寄托。

  楊文玉介紹,互助養老點除了有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外,還建立有“黨員敬老服務隊”“志願孝老服務隊”“社工助老服務隊”“互助助老服務隊”4支隊伍,共同助老敬老,幫助老人度過安詳的晚年。

  陣地跟著老人走,陣地跟著需求走

  明年建成8000個村級互助養老點

  2月18日,渝北區木耳鎮金剛村村民盧義明突然覺得胸悶發慌,臉色瞬間慘白,所幸被頤養園(農村互助養老點)裡的特困老人李高生及時發現,村干部將老人送到木耳鎮人民醫院搶救,這才脫了險。

  盧義明今年65歲,是金剛村十五組的一名特困老人。年輕時喜歡喝酒,身體喝出了一堆毛病。由於沒有子女,加上家離村衛生室又遠,看病就醫就成了他最大的擔心。

  2019年10月,木耳鎮利用財政補貼資金加上整合特困人員C級危房改造資金,在金剛村建成了一座能夠吸納27戶特困人員集中居住的頤養園。盧義明搬進了“新家”,和李高生在內的特困老人成了鄰居,生活上相互有了照應。

  為了豐富特困老人的精神生活,金剛村通過購買社會服務,請來渝北區紅領巾社工,為頤養園的老人們量身定制了做早操、下象棋、包餃子、練書法等文娛活動。

  村級互助養老點如何建?市民政局已明確,按照“政府財政補貼點+村裡出資點+社會資金捐贈點”方式,在位於場鎮、人口集中的行政村設立互助養老點,建筑面積不低於100平方米,配置適老化設施設備,規劃一定室外活動空間,提供咨詢評估、生活照料、緊急救援、休閑娛樂、信息數據管理等集中或分散居家服務﹔規模較小、人口相對分散的行政村則依托村便民服務中心設置互助養老點,配備日間照料等功能用房。

  目前,堅持“陣地跟著老人走,陣地跟著需求走”的原則,全市已在條件稍好的行政村建成村級互助養老點5000個左右。這些互助養老點發揮支點作用,利用公益性崗位配備了5000個“護老員”,民政部門給予每月50—100元/人的服務補貼,與老年社工人員組建“助老員”服務隊伍,提供養老服務。

  楊勝普表示,下一步,我市將健全農村老年人建檔結對互助照護制度,加強農村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完善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模式。比如,針對居家特困或低收入失能等老年人,組織黨員干部、鄰裡親屬等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針對高齡、獨居、留守老年人實行劃片包干聯系,組織黨員干部、互助養老點工作人員、低齡健康老年人等定期上門巡訪探視﹔針對健康老人,依托鄉鎮養老服務中心、互助養老點等設施,組建文體娛樂隊伍,組織開展互幫互助服務。同時,還要努力實現每個村至少有一名專兼職助老員和一支養老志願服務隊伍。

  專家訪談>>>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輝:

  農村互助養老要解決三大問題

  “十四五”時期,我市將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到2022年,計劃建成8000個村級互助養老點,這對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意義重大。

  在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輝看來,由於農村互助養老模式近年才在我市興起,很多政策措施和做法仍在探索階段,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比如,農村養老受三代同堂、頤養天年等傳統養老思想觀念的制約,有的老人互助養老的動力不強,有的養老服務內容又較為單一,有的過度依賴政府撥款,導致互助養老日常運營存在資金不足等問題。王輝表示,要解決農村互助養老中的這些問題,需要做好三個方面。

  一是要積極引導激發老年人互助養老的內生動力。首先政府層面要開展移風易俗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的互助養老氛圍﹔其次社會層面,要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廣泛宣傳互助養老模式的優勢,提高老年群體對互助養老的認識和理解,通過開展互助養老體驗活動,讓老人參與到自我養老的過程中,消除其顧慮,提高參與熱情。

  二是要主動策劃一批積極健康向上的養老服務活動。除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外,還要關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積極組織老人開展琴、棋、書、畫、舞、太極等各種健康、向上的文體娛樂活動,杜絕互助養老服務點僅成為農村老人打麻將的一個場所。

  三是要發展村集體經濟。目前我市農村互助養老點建設,大多通過“政府解決一點、村委會自籌一點、社會捐贈一點”等方式修建,一旦政府斷糧,互助養老點日常的水電、設施設備的維護管理等經濟重擔就落到了村委會,而對於經濟條件好的村級組織來說,或許能夠承擔這筆費用,但對於欠發達的村級組織壓力不小。對此,老人可以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將土地交給村集體發展產業,這樣不僅保障了互助養老點的日常運行資金,還讓老人有了固定分紅,一舉多得。

  本報記者 趙偉平 張莎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