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科技創新平台呈“眾星拱月”新格局

2021年05月13日07:29  來源:重慶日報網
 

  春夏之交,重慶科技創新的“田野”上,一派勃勃生機:

  4月15日,科技創新重大平台西部(重慶)科學城迎來107個重點項目同時開工﹔

  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45個在建項目“五一”期間,馬不停蹄,加緊建設﹔

  江津區,5月9日迎來與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的攜手,為西部(重慶)科學城打造南部科創中心﹔

  璧山區,最近也迎來18個項目開工,朝著深度融入西部(重慶)科學城的目標,大步邁進﹔

  重慶經開區,備受關注的廣陽島智創生態城已於3月完成發展戰略研究,目前已形成總體城市設計框架和總體生態網絡﹔

  ……

  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一重大戰略目標,重慶正在加快、再加快。

  完成這一重大戰略目標,重慶不僅僅要高標准高水平建好西部(重慶)科學城這個科技創新重大平台,還要探索好“一城多園”模式,為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多點支撐。

  正是在這一思路的引導下,重慶打造科技創新平台突出重點,各創新園區結合自身所長展現特色,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各類創新平台通力協作,令重慶科技創新平台呈現出“眾星拱月”的新格局。

  有重點

  打造西部(重慶)科學城

  重慶集聚最好資源

  塔吊揮舞、機器轟鳴、工程車輛絡繹不絕……

  “五一”期間,西部(重慶)科學城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2萬多名建設者堅守在項目一線,開足馬力搶時間、抓進度、趕工期。

  “西部(重慶)科學城是重慶科技創新的重大平台,是重慶市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自去年科學城建設啟動以來,我們不敢有絲毫懈怠。”重慶高新區有關負責人說。

  科學城跟普通的科技園、工業區不一樣,它主要聚焦基礎科學研究、原始創新發明,研發的是“國之重器”。

  隨著我國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愈發重視,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以申建國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契機,加大基礎科學研究,以期在未來區域競爭中搶佔先機。

  西部(重慶)科學城誕生伊始,重慶就提出舉全市之力、舉全市之智,高起點高標准規劃建設科學城。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貿試驗區、國家級高新區、西永綜保區等“金字招牌”﹔中歐班列(重慶)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多個開放平台通道﹔重慶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高校﹔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等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為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拿出了最好的資源。

  啟動建設時間不長,但西部(重慶)科學城已經用事實証明:“金籃子”能裝“金雞蛋”。

  去年,科學城引進中國電子重慶信創產業示范基地等項目131個,基本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大健康、高技術服務四大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

  項目建設牽動發展全局,關系發展質量,決定發展成效。筑牢項目建設這個“壓艙石”,也是西部(重慶)科學城發展的題中之義。

  市委市政府將2021年確定為科學城的“項目建設年”。

  今年1-3月,科學城新簽約正式合同項目40個、投資額473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99%。其中,四類主導產業簽約正式合同項目數量佔比100%。

  今年4月15日,長江上游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重慶中心、中國電子重慶信創產業示范基地(中電重慶軟件園)等107個重點項目在科學城集中開工,總投資超千億元。

  各種創新資源,正加速向西部(重慶)科學城匯聚。

  同樣“大干快上”的,還有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它是重慶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另一塊重要拼圖。

  位於兩江新區龍盛片區的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坐落在明月山下,環抱著美麗的明月湖,注重產城景融合,彰顯“生態、科技”內涵。這裡,正按照產業協同、人才協同、生活協同、生態協同的理念,高標准、高質量推進規劃建設,努力打造人文、智慧、科技融為一體的高端人才聚集地。

  截至今年4月底,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已吸引西北工業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3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駐。聚集創新人才1000余人,其中院士團隊12個,博士近400名。

  按照“四個協同”理念建設的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正與採取“一區多園”模式的西部(重慶)科學城,在重慶主城都市區東西兩頭形成創新極核,並與重慶其他科技創新平台一起交相輝映,支撐起重慶科技創新新格局。

  有特色

  41家創新園區

  77個產業基地“各展所長”

  今年2月,位於璧山高新區的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該企業是康佳集團和璧山區聯合組建,旨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光電技術產業集群。

  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該企業匯集了一支300余人的全球頂尖Micro LED高層次研發團隊,共完成700余項有效全球專利提案,130項國際PCT專利提案等,在全球Micro LED技術領域形成領先的核心競爭力。該研究院將在上游原材料、零部件、新一代應用產品等方面全面發力,計劃用3-5年時間打造完整生態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Micro LED產業高地。

  不隻重慶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璧山高新區還建成了以比亞迪動力電池研究院為代表的專業技術平台。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比亞迪“刀片電池”已經量產,去年智博會簽約的比亞迪動力電池全球總部,將匯聚一支多達3000人的科研團隊。

  璧山高新區,只是重慶打造創新平台的一個縮影。通過大力推進各類特色創新園區建設,目前,重慶擁有高新區和經開區等創新園區41家,各類特色產業基地77個。各平台均圍繞園區特色優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著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目前,我市已建成重慶高新區、璧山高新區、永川高新區、榮昌高新區4個國家高新區。4個國家高新區實際管轄面積近461.51平方公裡,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市GDP的12.4%以上,國家高新區對區域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日益顯現。

  例如,重慶高新區依托大學城創新資源,啟動打造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區、科技創新小鎮、國家產教融合生態示范區和科技創新生態社區等綜合體等,凸顯“科學”特色。璧山高新區堅持“雙創”引領著力創建“1+3+N”科技創新體系,全年實現規上工業產值650.1億元,同比增長6.8%﹔永川高新區以“產城職創”為路徑,全年營業收入115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1108億元,GDP總量535.88億元﹔榮昌高新區,依托人源化抗體轉基因動物等建成全國唯一無菌豬試驗基地,聚集了多家知名飼料研發、加工企業,成為全國最大的飼料生產基地。

  除了特色創新園區,重慶還有各類特色產業基地77個,其中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13個、市級特色產業示范基地11個、市級特色產業建設基地53個,覆蓋了全市85%以上產業園區。

  銅梁的汽車零部件產業示范園、兩江新區的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示范園、重慶經開區的物聯網、江津園區的糧油加工、墊江園區裝配式建筑、秀山園區的中醫藥等特色優勢產業,均呈現出集聚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有力推動了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重慶還著力於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一手抓研發創新,一手抓補鏈成群”,努力把科技創新勢能轉化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如為彌補創新短板,圍繞創新鏈薄弱環節,大力實施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行動計劃,多模式簽約引進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91家機構的創新資源﹔著眼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和優化升級,聚焦重慶市電子信息、汽車摩托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發展,梳理形成“技術圖譜”,對應進行研發平台、人才團隊、重點項目等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探索出一條精耕細作的創新鏈布局路徑。

  數據顯示,目前重慶市已布局國家科技創新基地67個,研發人員增長64.4%,研發投入強度提高0.56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分別達到37.9%、55.7%,科技進步貢獻率58.6%。

  有協作

  中央和地方、川渝兩地、企業與政府

  各種科創平台配合密切

  今年2月,憑借超高精密3D打印系統,落戶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的重慶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摩方),拿到了2021全球光電最高獎“棱鏡獎”。

  “盡管技術領先,但我們也面臨難題,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帶動國內應用。”摩方精密副總經理鄒斐說。

  作為“0到1”的原創性硬技術,在國內工業領域的應用推廣相對遲緩,摩方絕大多數的工業客戶來自發達工業國家。如何強化場景應用、推動原創技術落地成了緊迫任務。

  通過搭建“明月湖超高精密增材研究院共享平台服務”,兩江協同創新區解決了摩方的難題。一方面,通過共享服務平台,讓有關技術服務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另一方面,依托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的35家科研院所聯合攻關下一代精密打印多樣性、穩定性問題。

  “這種解決方案具有創新性和戰略性,科研資源富集的優勢讓我們融入了一個開放合作、技術互動、資源互通、研發創新的生態體系。”鄒斐說,目前,兩江協同創新區35家科研院所絕大多數成為摩方的客戶,形成新的產業鏈聚集。

  為促進各科技創新平台以及各類創新要素協作發展,重慶下功夫優化創新生態——

  截至今年4月底,已建成國家級創新創業孵化平台77家,打造環大學創新生態圈6個,孵化總面積61.4萬平方米,入駐孵化企業1803家、團隊1281個,孵化畢業企業622家、高新技術企業46家﹔

  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建成科技服務“一網通辦”系統﹔

  科技金融支撐不斷完善,在全國率先開展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試點,為4515家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133.78億元﹔

  建立種子、天使、風險投資三支政府引導基金,累計組建子基金86支、基金規模248.87億元,投資項目1212個、投資金額近150億元﹔

  ……

  不僅僅是內部聯合,科技創新平台的協作還體現在更高的層級:

  圍繞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0年4月,重慶市科技局與四川省科技廳簽訂了《科技專家庫開放共享合作協議》,實現了兩地3萬余名科技專家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此舉打破了兩地專家信息共享壁壘,有利於高端人才流動和集聚,促成川渝兩地科技創新平台進行跨區域協作。

  兩地合作的捷報不斷傳來——

  2020年7月,重慶市中藥研究院與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在渝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川渝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今年5月,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院、自貢恐龍博物館、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共建的“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實驗室,以及重慶市風景園林科學研究院與成都市公園城市植物科學研究院共建的“鄉土植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實驗室,獲批川渝共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進入全面實施、加速推進的新階段。川渝兩地協同創新日益緊密,在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研究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集聚等方面協同發力、相向發展,共同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科研裝備先進的重要基地。為此,重慶盡最大限度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作用,促進其與本地科創平台開展密切合作。

  如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與長安集團、重慶機床、蘇州綠的、中技克美等公司保持長期合作,聯合進行產品開發、理論研究等,多項專利技術實現了產業化應用,專利轉讓超過5000萬元,打破了一些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

  又如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在渝央企以及重慶建筑企業聯合,承擔60項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國際合作項目,圍繞超大跨拱橋建造與運維、橋梁內在病害無損診斷和復雜隧道建設運維關鍵技術,為重慶打造“橋都”,乃至建設交通強國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重慶已獲批建設運行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這些國家重點實驗室不但為重慶匯聚了一批國家級高層次人才,還取得了一批國際國內領先的原創性成果,成為重慶引領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

  數讀>>>

  截至目前

  我市已布局國家科技創新基地67個

  研發人員增長64.4%

  研發投入強度提高0.56個百分點

  高技術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37.9%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55.7%

  科技進步貢獻率58.6%

  我市已建成國家級創新創業孵化平台77家

  打造環大學創新生態圈6個

  孵化總面積61.4萬平方米

  入駐孵化企業1803家、團隊1281個

  孵化畢業企業622家、高新技術企業46家

  數據來源:市科技局

  本報記者 陳鈞 李星婷

(責編:陳易、張祎)

本網專稿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挂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挂壁路”“盤山路”。…【詳細】

原創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准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原創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