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萬年:“粗粝能甘,紛華不染”的口腔正畸奠基人
“你想被分配去哪裡?”
“任何艱苦崗位。”——1955年,華西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學生敬萬年,在畢業志願分配表上寫下6個大字。短短的幾個字,不僅道出了他粗粝能甘,艱苦奮斗﹔不忘初心,紛華不染的人生經歷,也道出了他40余年堅定從醫的無畏無悔。
從胸懷醫學理想的學子到成長為重慶市口腔正畸學科奠基者和帶頭人,在重慶市口腔醫院從事口腔矯形科工作40余年裡,敬萬年先后擔任中華醫學會重慶分會理事、口腔科學會主任委員、《新醫學文摘口腔分冊》副主編,《口腔正畸學》雜志和《重慶醫學》雜志編委﹔撰寫了我國第一部《牙頜面矯形學及功能矯治器》專著,在全國性專業期刊發表譯、著200多篇。
敬萬年近照。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供圖
艱苦卓絕 堅定不移
敬萬年幼時經歷過許多坎坷與磨難。5歲時,患上小兒麻痺症的他一度站不起來,在做手術后的幾年時間裡,他憑借著堅強的意志,堅持每天鍛煉身體,才恢復了正常行走。因此,他在高考填寫志願時選擇了醫學專業,曾飽受病痛折磨的他希望自己能做一名救死扶傷、與疾病作斗爭的醫生。朝著這個目標,他刻苦學習,順利考入華西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
“臉型不對稱問題還可以矯正?”大學時期,敬萬年對口腔正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除了課堂知識,他還常常翻閱課外資料和讀物,在老師的指導下積累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或許就是這顆叫做興趣的“小種子”,引導著他日后逐漸成長為重慶市口腔正畸奠基人。
1955年,從華西醫科口腔醫學系畢業后,敬萬年被分配至重慶市口腔醫院。來到醫院時,他站在二樓走廊處,看見有兩間屋子,稍大的一間門牌上標有“鑲復科”三個字,內設木質牙椅四把,外觀頗似小理發店﹔較小的一間門牌上寫有“技工室”三個字,內僅有四張技工桌和四個木凳。工作環境的簡陋,讓他感到十分意外,但想到自己在分配志願表上的承諾——“任何艱苦崗位”,敬萬年反而認為這就是他實現理想和抱負的起點。他將從這裡開始服務患者,實現自己為醫學事業而奮斗的誓言。
“萬事開頭難,想到這些,我頓時覺得環境差點也在情理之中了。”敬萬年說道。
精益求精 患者至上
1956年,敬萬年到北碚參加了半年的醫學俄語速成學習班,回來后,他通過定期學習《蘇聯口腔醫學雜志》,了解到蘇聯口腔醫學的分科為口腔內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矯形科(包括正畸和修復),在原本常規的修復治療中增加了正畸元素。感受到差距所在,敬萬年在當時沒有先進設備和國內臨床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通過自學和臨床積累,開啟了數十年的“正畸創業路”。
據了解,“正畸”即矯正牙齒、解除錯牙和畸形。主要研究錯頜畸形的病因機制,診斷分析及其預防和治療,患者群體多為兒童及青少年。
1964年,在敬萬年的不懈努力下,重慶市口腔醫院不僅正式設立口腔矯形科,而且根據診療范圍分設活動修復室、固定修復室、正畸室、顳頜關節診療室等4個治療診室。
“好一點,再好一點。”奉行著“患者至上”的行醫理念,敬萬年在醫療技術上精益求精,醫德醫術口口相傳,不少患者慕名而來,敬萬年也常常忙得“下不了班”。
“感謝你,敬醫生,我們終於在孩子臉上看到笑容了。”“本地的醫生說你給我鑲的牙像工藝品。”“你先吃飯吧,不然一會兒又忙得忘記了。”……患者的一句句認可,成了敬萬年前行的動力,也讓他更加刻苦鑽研,在“口腔正畸”的道路上一步步前進。
求索奉獻 甘為人梯
開展課堂講座。(資料圖)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供圖
1979年,作為重慶市口腔醫院矯形科負責人,敬萬年在天津參加了全國第一次口腔矯形學術會議,並進行了分享交流。
“這次分享交流會,讓我深刻意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回來后,作為科室管理人員的敬萬年先后把科室近二十名醫生派出去進修學習。學成歸來后的學員不僅帶回了先進的技術,也完善了科室人才梯隊,為矯形科下設科室正畸科后來創建“國家重點專科”奠定了基礎。
敬萬年作為當時重慶市口腔科學會主任委員期間,不僅大力支持中華醫學會的專業崗位培訓班和口腔醫學專題講座,對提高在職專業人員的專業水平、獲取專業動態等有很大幫助。1991年,他主持召開了“全國計劃單列市口腔醫學第三次大會”,300余位中外專家參加。
我國第一部《牙頜面矯形學及功能矯治器》專著。(資料圖)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供圖
從醫40余年,敬萬年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專業理論方面也頗有高深造詣。數據統計,他在全國性專業期刊發表譯、著文章200余篇。繼《怎樣使孩子的牙齒更健美》一書出版后,他又撰寫發布了我國第一部《牙頜面矯形學及功能矯治器》專著,填補了國內牙頜面矯形學方面的空白。
1991年,重慶市口腔醫院正畸科正式成立,敬萬年的夢想成真。而他也因為對醫學技術精益求精、對知識追求不止的態度和行動,為建設重醫口腔醫院、開拓重慶口腔正畸事業起到了鋪石奠基的重要作用﹔以及長期致力於兒童牙頜面畸形防治的研究,他一度被評為重慶市口腔正畸學科的奠基人和帶頭人。
在多年行醫生涯中,敬萬年始終堅定不移地向上攀登,遇到困難從未怨天尤人,也未沉淪喪志,而是時刻虛心自省,勇擔重任,嚴格要求自己。在他的心裡,“三感(感謝、感悟、感恩)”時刻警醒著他,感謝領導和同事對自己的關愛和支持﹔感悟人生的酸甜冷暖而不自暴自棄﹔感恩老師的知遇和教導之恩。
“我還有一個小願望,就是離開這個世界后捐贈自己的身體以作醫學研究,貢獻自己最后一份力量。”談到奉獻,敬萬年說自己“甘作人梯”,如此,青年醫生方能成長起來去服務更多的患者﹔而對於未來,他希望醫院早日成為西部口腔醫學的醫教研高地,“哪怕到時我隻能以老、弱、病、殘的朽木之軀,我也會聆聽醫院發展的喜訊,隨醫院前進的步伐而為之歡欣鼓舞!”(蔣永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