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華蓉:醫路艱辛甘做麻醉“開路人”
“當年我走進口腔醫院這扇門時,還是個小姑娘﹔等我走出這扇門時,已經頭發花白”。再次踏進口腔醫院的大門,冉華蓉感慨道。
冉華蓉近照。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供圖
引領發展 甘做開路人
1957年,18歲的冉華蓉提著大包小包,來到重慶市口腔醫院報到。在她的印象裡,當時的醫院規模很小,隻有四層樓,第四層為員工宿舍。但冉華蓉沒想到的是,眼前這個“毫不起眼”的口腔醫院,她一待就是43年。
“當時還是開放點滴麻醉,患者都是小孩子,麻醉做做停停的……”彼時的醫院還沒有專設麻醉科,但隨著頜面外科的病人多了起來,對專職麻醉師也有了更多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分到手術室的冉華蓉,於1963年前往外科醫院進修麻醉專業知識,回來后與三名同事組成了麻醉組,直屬頜面外科。
也是在1963年,重慶市麻醉學會成立,並每月開展1-2期學術講座。實踐分享、理論補充、專業培訓……一堂堂講座和臨床實踐的不斷累積,加快了冉華蓉的成長速度,也為醫院單獨成立麻醉科奠定了基礎。
隨著麻醉組的成員逐漸增多,作為負責人,冉華蓉定期帶領團隊進行相關麻醉教學、技術的探討,從病例中總結方法,直到麻醉科正式成立。1989年5月30日,原重慶市衛生局發布了《關於麻醉科室改為臨床科室的通知》,重慶市口腔醫院立即響應,成立了麻醉科。
科室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引進成人麻醉機、小兒麻醉機、插管設備等麻醉設備,開放了點滴麻醉、靜脈麻醉等項目,麻醉科水平逐步提高,學術水平也獲得了多方認可。1991年5月31日,冉華蓉撰寫的《氯胺酮與羥丁酸鈉復合麻醉在小兒頜面部手術中的應用》在首屆七市暨四川省第七次麻醉學術會議上進行了交流。
“沒覺得有多大的榮耀,這是我的職責,所以我隻有一心扑在上面,盡我最大努力去做好。”冉華蓉坦言。
冉華蓉舊照。(資料圖)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供圖
步履不止 踐行醫者使命
冉華蓉有個雷都打不動的習慣,那就是盡管每次術前參與了病例討論,她仍然堅持手術前深入病房,親自了解患者情況,根據患者動態變化的病情結合主治醫師的手術方案去調整麻醉方案,並且無論任何時候她都要等病人真正清醒方才離開,堅持在患者手術后隨訪麻醉情況。
由於手術過程常常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冉華蓉經常不能按時下班,並且由於飲食不規律導致她在年輕時就患上慢性胃炎。
“有次疼得在地上打滾。”同事都勸冉華蓉別太拼,身體最重要,她都是笑著答應,但稍有好轉后,她又立馬投入工作中。
“一個步驟都不能少,保持對病人絕對負責的態度”冉華蓉說道,“我並不特別,在那個年代,大家都是這樣做的,病人就跟自己的親人一樣,這也是我的工作責任,不能出任何差錯。”直到現在,這份融入骨血的責任感都從未在冉華蓉身上消失。
不忘初心 與愛同行
“我很幸運在口腔醫院找到了自己一輩子要干的事業,口腔醫院改變了我的人生,我非常感謝、非常熱愛它。”冉華蓉原本學習的是護理專業,由於當時醫院需要才接觸麻醉,並因此對麻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成了她一輩子的事業。
在那個沒有獎金,薪資也不高的年代,或許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所追求的是什麼,但每個人都有一股勁兒,一股心向一處使的勁兒,一股把病人治好當作一生宿命的勁兒。
“在更好的條件下,希望年輕醫生們能守住自己學醫的本心,兢兢業業,從病人出發。”冉華蓉說道。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口腔醫院麻醉科如今年門診收治5萬余例鎮靜鎮痛口腔治療病例,1500余例門診兒童全身麻醉下治療,3000余例手術室內麻醉,涵蓋麻醉下門診兒童口腔治療、經鼻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兒童及成人口腔治療技術。
“一切都在變好”,從麻醉組到麻醉科,“以病人為中心”的博愛精神仍與院同在,伴隨著每一位口腔人。(蔣永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