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健康>>醫視界

王文偉:以初心致“醫”心 擇一事終一生

2022年04月25日12:07 |
小字號

  “黨需要我在哪裡我就在哪裡,祖國最需要我的地方,就是我的志願。”對於87歲的王文偉來說,因為有信仰,所以她立足崗位,心系患者,為口腔醫學事業堅守奮斗了大半生。

王文偉生活照。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供圖

  “誤打誤撞”的正確選擇

  對於王文偉來說,學醫是因為一個偶然。上中學時,她因到華西大學(現四川大學)上了一堂生物課,顯微鏡下的草履虫讓她感到新奇,於是她“沖動”決定:放棄文學,去華西學醫。進入華西后,王文偉被分配到口腔醫學,“當時年紀小,隻覺得學醫很有趣,但其實我根本不懂‘牙學’。”王文偉笑著說道。

  在誤打誤撞中選擇了口腔醫學的王文偉,從老師口中聽到劉方柏老師的事跡,她對劉方柏的學科素養充滿敬佩,也逐漸對口腔醫學有了新的認識,開始主動用心去學習專業知識。

  畢業后,王文偉於1956年被調到重慶市口腔醫院口腔內科工作,當時醫院僅有一台綜合治療台,環境也比較簡陋。“但醫院非常熱鬧,每天排長隊看病的病人太多了,都醫院門口都排到天橋了,甚至有人從窗戶‘跳進來’治療。”面對患者急切的就醫需求,王文偉深感責任重大,臨床中更加全心全意地工作,看到患者病情好轉和康復,她再忙也不感覺到累。

  “雖然我不懂口腔醫學,在偶然下‘混’進了牙科隊伍,但既然進來了,那我就一定要‘混好’,擇一事,終一生。”王文偉有趣地形容自己年輕時的想法說。

王文偉舊照。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供圖

  以心換心的無悔堅守

  “既然選擇堅守,那就要盡自身努力做到最好。”王文偉不僅這樣告誡自己,也是這樣行動的。80年代,醫院從國外引進一台超聲波根管治療器,到院后,王文偉迅速開始摸索,熟悉掌握后,很快便將它用於口腔疾病的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在此基礎上,她還寫了一篇關於超聲波根管治療的文章,發表於中華口腔醫學雜志,屬當時國內第一篇相關文章,具有非凡意義。

  “活到老,學到老,作為醫生更應該如此。醫學這個學科從來都是三年一更新,甚至更快,如果不學習更新知識和技術,治療就跟不上。”王文偉從小喜歡外文,擅長外文,因此對外國醫學雜志資料都能熟讀掌握,她每天利用休息時間學習補充新知識,這為她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積澱了豐富的理論基礎。

  此外,為了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王文偉作為編委參與到了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新醫學文摘》卡片(口腔科分冊)的編撰中,與醫院外科的劉方柏主任(主編)、修復科的敬萬年主任(副主編)一同編繪口腔醫學文字卡片,在全國發行。通過定期到附近的書店訂閱新進的外國期刊,並將期刊翻譯成中文,用一張小小的卡片記錄下來,便於年輕醫生們及時了解、學習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最新的理論知識。

  “那時每個月都要翻譯五、六篇文章,醫生們也從中學到很多先進知識,在國內都很受歡迎,不少醫生都寫來信與我們探討。我們作為團隊參與到該雜志的編撰中,彰顯了口腔醫院當時在全國的標杆作用和影響力。”王文偉介紹。

  隨著院內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重慶市口腔醫院的醫療水平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在群眾心中樹立了良好口碑。“建院初期我就來到醫院,從小小舊舊的醫院發展到如今的規模,我都看在眼裡,成為建設醫院的一份子,我很自豪也很驕傲。”王文偉感慨地說。

  全心全意地堅定付出

  “人需要有信仰,需要有一個激勵、引導自己的方向。”在青年時代,王文偉就對黨和國家充滿崇敬與熱愛。她選擇共產黨,因為這是她的信仰,是指引她前進方向的力量。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王文偉認為自己成為一名醫生是冥冥之中受到信仰的指引,她時刻謹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盡管作為醫生有不被患者理解的時候,但我認為既然選擇這份職業就要擔起這個責任,多加強和患者的溝通,把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當做自己前進的唯一標准。”

  “我們與醫院是共同成長起來的,醫院發展到現在很不容易,這是每一位口腔人的努力。希望年輕醫生們繼續努力,讓醫院不斷發展強大,在現今的規模下更上一層樓。”王文偉告誡他們,作為醫生,要心中有信仰,一切從病人出發,多專研業務、學習理論知識。隻有這樣,口腔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才能提高,病人的需求才能得以滿足,作為醫生的價值才能得以實現。(蔣永勁)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