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鐵路70年:從13小時到1小時
成渝鐵路線路走向示意圖。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車輪滾滾,汽笛長鳴。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全線建成通車。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修建的首條鐵路。正是這條鐵路,打破了四川盆地蜀道難的局面,將重慶和成都連點成線,讓兩地開始融入全國。
70年前的今天,重慶菜園壩火車站、成都火車站廣場,紅旗飄揚、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人們共同見証了成渝鐵路全線通車。這條鐵路極大地帶動了川渝經濟發展,為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打下基礎。
風雨70年,成渝鐵路伴隨著新中國的發展,不斷演化,蛻變,兩地間從一條成渝鐵路到現在“三線並生”,再到聯結世界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帶動的不僅是“城”與“圈”的互聯互通,更為建成新的增長極注入新動能。
70年前修成渝鐵路
修建者兩年一步一步從重慶走到成都
1952年“七一”成渝鐵路通車。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在成渝鐵路修好之前,孫貽蓀沒有到過成都﹔而第一次到達成都,是跟著鐵路修建部隊,一邊修路一邊走,“成渝鐵路修到了成都,我也就從重慶走到了成都。”今年90歲高齡的老成渝線修路人孫貽蓀說。
成渝鐵路西起四川成都,經龍潭寺、簡陽、資陽、資中、內江、隆昌、榮昌、大足、永川、江津、銅罐驛,東抵重慶,全長505公裡。北接寶成,西連成昆,南通川黔,東與襄渝鐵路銜接,並與長江水運相通,是連接西南、西北、華中和中南地區的重要鐵路干線,1950年6月15日開工,1952年7月1日全線正式通車。
“兩年的時間,修完一條鐵路。”孫貽蓀老人說。1950年的6月15日,自己正在操場出操,突然就被領導叫去到西南軍區報道。直到走到了現場,他才突然反應過來,自己是被叫來修鐵路的。
在成渝鐵路的修建工作中,孫貽蓀擔任的角色十分重要,他要協調整個鐵路修建工作的進展,也要參與鐵路工作的修建,是西南軍區軍工筑路隊第一縱隊直屬二團參謀。
西南鐵路成渝線沿線車站略圖。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我擔任見習團參謀,上午半天參加勞動,下午半天協調各項工作。”孫貽蓀老人說,那個時候修建鐵路,沒有大型機械,修路全靠鋼钎、二錘和自制的炸藥。修建鐵路前期,每頓飯幾乎都隻能吃南瓜,后來領導批准補貼,每人每天補貼1角8分錢,自己和部隊的同志們才能隔三差五吃到一頓肉。
而在成渝鐵路修建的過程中,讓孫貽蓀老人最感動的是,修鐵路所需枕木都是由沿線群眾捐獻的。
成渝鐵路全長505公裡,有60個車站﹔筑路的主要材料中,鋼軌55997噸,枕木達128萬多根。“得知要修鐵路,沿線人民當時將香樟、楠木等名貴木材都捐獻出來。”孫貽蓀回憶說,有的農民將木材抬到工地后,不留姓名、不等收款就走了。
1952年7月1日,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舉行了通車典禮。它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條完全採用國產材料,由中國人民自己建設起來的鐵路。孫貽蓀當時被特批領到了“攝影記者証”,雖然是普通的“綠條條”,卻十分珍貴。他拿著相機,在主席台上拍下了這一幕幕歷史畫面。
“現場有30萬多人的方陣,從成都火車北站到人民北路,滿滿的一片全是人,西南民族學院的學生還表演了舞蹈,火車汽笛響起的時候,大家都高聲鼓掌歡呼。”孫貽蓀說,“能夠參與成渝鐵路的修建,是我這一生的榮幸。”
70年后駕駛成渝動車
司機一小時從重慶“飆攏”成都
“巨人”號和“和諧”號相會。劉仁權攝
“我的父親從小跟著祖父跑車,父親做了火車司機后,我又跟著父親跑車,現在我也成了火車司機,我們三代都在鐵路上‘跑’。”李治剛說。
70年前的今天,成渝鐵路通車,李鴻升是拉響汽笛的第一人,那時,蒸汽機車時速30公裡左右,從重慶坐火車到成都,需要13個小時左右。
2020年12月24日,成渝城際鐵路達標提質提速,李治剛拉響嘹亮的風笛,駕駛復興號動車組由沙坪壩站開往成都東站,列車時速350公裡,重慶到成都,隻需62分鐘。
這是李治剛最驕傲的時刻。他的爺爺李鴻升是成渝鐵路開通時拉響汽笛的第一人,父親李國方經歷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幾個時代。從時速30公裡到350公裡,祖孫三代火車司機,見証了成渝鐵路的歷史變遷,也見証了中國鐵路的飛速發展奇跡。
在成渝鐵路線上,李鴻升駕駛過勝利型、解放型、前進型蒸汽機車和東風型內燃機車,於1977年退休。1979年,李治剛的父親李國方接過祖父手中的“接力棒”,從車輛檢車員轉崗成為一名火車司機。
“開蒸汽火車不僅要技術,也要力氣。”駕駛室內三個人,一人負責操縱機車行駛,一人鏟煤,一人瞭望和監控。“鏟煤最累,一鏟子下去,得將幾十斤煤鏟進鍋爐。駕駛位就在鍋爐旁,夏天得忍受五十多攝氏度的高溫,衣服全濕透﹔冬天要探頭瞭望信號燈,窗戶必須敞開,冷風呼呼往裡灌。”李國方回憶道。
2007年,成渝兩地開行“先鋒號”列車。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鐵路改造提速正式拉開帷幕,李國方駕駛的火車機型,也不斷升級換代。1998年,蒸汽機車退出歷史舞台,他開始駕駛內燃機車、電力機車。那個時候,電力機車走成渝鐵路,全程需要七八個小時。
李國方退休后,兒子李治剛繼續接力成為一名火車司機,在成渝兩地之間值乘列車。隨著中國鐵路的飛速發展,2015年,成渝高鐵通車,李治剛成為第一批時速300公裡動車組司機中的一員。
2020年12月24日,成渝高鐵迎來了全面提速,“復興號”在全線投入運營后,時速從300公裡提升到了350公裡。李治剛有幸成為首發司機。“從蒸汽機車時速40公裡左右,到今天的時速350公裡。我們圓了爺爺那輩人的‘鐵路貼地飛行夢’。”李治剛說。
李治剛坐在駕駛室內,再也不用像爺爺和父親一樣,要探頭出去瞭望信號燈。靠著先進的GSM-R無線通信傳輸列車控制信息,他就能准確判斷前方路況。
通車70年,成渝鐵路線上由黑煙滾滾的蒸汽機車,到動力更強更環保的內燃機車、現代化的電力機車,再到現在智能化的“復興號”動車組﹔速度從30公裡/時,到70公裡/時、120公裡/時、350公裡/時﹔時間從13個小時、8個小時、4個小時,到62分鐘……
經歷了多次創新發展,這條線上的列車在變化,速度在變化,運行時間在變化,從一條成渝鐵路發展到現在“三線並生”。未來,成渝間還將建成第四條大通道——成渝中線高鐵,成為我國建設標准最高、運行速度最快的高等級高速鐵路。
70年從開通到運營
成渝鐵路活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中歐班列(成渝)首列開行。龔浩月攝
速度之變,帶動著兩地經濟、產業、社會、人文之變,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動能。
成渝鐵路沿線物產豐富,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礦產資源豐富。貫穿四川盆地的成渝鐵路,不僅把重慶、成都及沿線10多個城市串聯起來,還將西南地區與全國各地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
來自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2021年成渝鐵路貨物發送共計386.6萬噸,貨物到達共計2122.1萬噸,以煤炭、鋼鐵等大宗貨物為主,糧食、石油、化肥等民生物資為輔,涵蓋主要生產及生活物資。
2011年3月19日,首趟中歐班列從重慶團結村始發,揭開了我國開行中歐班列的序幕。
2022年6月30日,成渝兩個城市開行的中歐班列突破兩萬班。如今,中歐班列已成為世界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其運時短、成本低、運能大、零接觸的獨特優勢,積極發揮著國際樞紐通道的規模效應和對產業、貿易的集成帶動效應。
作為中歐班列開行最早、運行最穩定、影響力最大的川渝地區,從2021年1月1日起,開出的中歐班列有了一個共同的品牌——中歐班列(成渝)。它翻開了中歐班列發展新篇章,也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新動力。產自重慶的筆記本電腦、家電、服裝,產自成都的家電、花木等,通過中歐班列(成渝)銷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成渝鐵路以及與之接軌的國內國際大通道,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積極融入到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格局中。
2022年7月1日,是成渝鐵路建成通車70周年紀念日。當日,重慶北站的青年員工在候車廳快閃《唱支山歌給黨聽》。鄒樂攝
成渝鐵路的變遷,就是川渝發展的縮影。
20世紀90年代,車上的乘客不少都是鐵路沿線的農民,大家肩挑背馱,帶著各種土特產在沿線售賣。
現在,有不少是往返成渝兩地的商旅客人,他們通常隻攜帶一部手機、一個背包。
7月1日10點12分,G8612次復興號列車從重慶北站駛出,開往成都東。乘客張先生一邊看著列車上紀念成渝鐵路通車70周年的表演,一邊感嘆自己有幸能見証這個時刻。“我以前在成都讀大學,每次跟同學到重慶去玩,都要慢慢地搖上幾個小時。現在我處理一個文件的時間,就能到成都了。”
張先生在深圳工作,他的公司在重慶和成都有業務,每個月自己都會到成渝兩地出差。“時空距離的縮短,對我這樣的出差人是最大的便利,現在隻要上午在成都忙完工作,就能安排下午到重慶的行程,一天可以處理完兩地的業務,大大節省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帶來的機遇是實實在在的,張先生表示。
可以說,從最初的成渝鐵路到如今正在打造的成渝中線高鐵,再到兩地正大力共建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便捷的交通帶動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活躍,進一步提升了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張智奎:永川以科技創新為引領 加快打造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
-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從全面部署到縱深推進的重要之年。在2024重慶兩會到來之際,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發布推出“新時代 新征程 新重慶——2024重慶兩會會客廳”系列訪談,邀請市內各部門、區縣、企事業單位黨政一把手,圍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重慶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圍繞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民生保障、營商環境等話題,談發展思路、戰略、措施和目標。…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