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惠賦能 點燃企業創新引擎
科技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稅務局從推動稅費優惠政策直達快享、做精做細稅費服務等方面發力,為創新主體減負增效,充盈資金流,推動科技創新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
稅惠紅包落袋 激發創新底氣
近年來支持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持續加碼,對於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科技創新底氣有著重要的支持作用。重慶市稅務局嚴格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通過分行業分事項編制優惠政策指引、組建專家服務隊開展稅費政策宣講等方式,確保政策紅利及時精准釋放,持續減輕市場主體負擔。
重慶任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藍寶石用高純氧化鋁相關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公司法定代表人鞠偉介紹,從2019年初創到2020年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每次技術創新突破,背后都有稅收政策“添力加油”。
“在今年的匯算清繳中,我們享受2021年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額160多萬元。”鞠偉說,公司把減稅節省的大部分資金投入研發,加快了新產品的上市進程。目前,該公司已有6項產品獲得重慶市重點戰略性新產品認証,今年1月-7月實現銷售收入9900余萬元。
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也讓重慶科創企業受益良多。
“今年以來,我們已享受到近900萬元的留抵退稅和368.67萬元的出口退稅。”重慶博奧鎂鋁金屬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梅小明介紹,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幫助公司加快了資金回流,提速了公司研發和投產節奏,為公司搶抓汽車產業輕量化發展贏得了新機遇。
重慶市稅務局數據顯示,今年4月到7月下旬,該市已有325.9億元增值稅留抵退稅退到納稅人賬戶,再加上第一季度繼續實施此前出台的留抵退稅老政策的退稅24億元,已退到納稅人賬戶的退稅款達349.9億元,是去年全年退稅規模的1.9倍。目前,重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分別達到5108家和3.69萬家,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至59.5%。
納稅信用變現 釋放資金活水
重慶市稅務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創新市場主體投入大、回報慢、融資難等痛點,攜手2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深化“稅銀互動”,上線產品36個,幫助誠信經營企業將納稅信用轉化為信貸信用,幫助市場主體盤活資金流。
“用信用換貸款,無抵押利率低,審批簡單放款快……”近日,重慶市萬盛經開區稅務局聯合轄區9家銀行舉辦“稅銀互動”線上推介,作為“受益企業代表”的重慶匯航鋁加工有限公司辦稅人員黎彬,向同行們推薦了納稅信用貸款。
黎彬介紹,作為生產罐壓型瓦楞板鋁材裝配式吊頂的專精特新企業,前不久,公司在大型低溫儲罐吊頂專利推廣中遇到資金缺口。在稅務部門的幫助下,公司憑借良好的納稅信用,很快申請到一筆250萬元的無抵押、低利息貸款。“在網上發起貸款申請,審批通過后當天即可到賬,及時補上了我們的資金缺口。”黎彬說。
重慶市靈龍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也是受益者。“今年3月,稅務部門幫助公司把良好的納稅信用變現,成功辦理500萬元‘雲稅貸’。”該公司負責人吳志友表示。
數據顯示,今年1—7月,重慶“稅銀互動”項目累計為10.19萬戶企業授信金額603.58億元,貸款累計投放19.7萬筆,投放金額321.75億元。
服務精准直達 助企紓困解難
減稅降費紅利能否直達創新市場主體,稅務部門的服務是關鍵。重慶市稅務部門堅持“大數據智能分析+非接觸式精准推送+網格員兜底服務”,通過稅收大數據篩選出符合政策條件的創新市場主體名單,“標簽式”精准推送優惠政策信息,助力企業創新發展走得又快又穩。
“稅務人員通過大數據篩查發現我們賬上有期末留抵稅額后,主動上門宣講政策,輔導我們申請退稅。”重慶先威智能科技公司負責人周愈華介紹,5月初,該公司申請的167萬元增值稅存量留抵退稅額到賬后,立即重啟了智能燃氣表研發項目。8月,該智能燃氣表上市銷售,銷量已超2萬余隻。“預計全年該產品將銷售10萬余隻,銷售額將達到2500萬元,第四季度將新增留抵退稅50多萬元。”周愈華說。
不僅如此,重慶稅務部門還建立了訴求快速響應渠道,企業稅收政策咨詢或在辦稅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撥打12366納稅繳費服務熱線,也可以在電子稅務局和稅企互動平台遠程咨詢和求助。同時進一步細化服務舉措,通過連線專訪、電話回訪、開展專題培訓、提供一對一稅費直通服務等方式,靠前了解市場主體所需所盼,讓適用政策的納稅人應享盡享、有知有感。
“呵護創新、力挺創新,是稅務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重慶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許光烈表示,在幫助創新市場主體用足用好稅費優惠政策的同時,重慶市稅務局將持續降低稅收領域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強稅企、稅銀、稅務部門與科技、人社、財政等部門協同共治,切實為創新市場主體辦實事,不斷優化稅收營商環境,為重慶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李珊霜、田俊杰)
來源:重慶市稅務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南川:水稻開鐮機收忙
- 人民網重慶8月16日電 (馮文彥)又到稻谷飄香時節。近日,重慶市南川區38萬畝水稻成熟開鐮,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金燦燦的稻田裡少了農民手持鐮刀勞作的身影,多了收割機在田間忙碌穿梭。…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