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節特輯丨梁鴻:用所學、盡全力 守護百姓健康
大腦是人的“生命中樞”,也是意識、精神、語言、學習、記憶和智能等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因此,神經外科也成為了極具挑戰與難度的醫學領域,這個領域的醫生常常被譽為“刀尖上的舞者”。梁鴻,作為重慶西區醫院神經疾病中心神經外科出色的“舞者”,以謙遜之姿,促成長﹔以仁愛之心,守病患。十數年兢業,成就溫暖良醫。
梁鴻近照。重慶西區醫院供圖
外科醫生,是一開始的心願,也是一生的事業
受家中長輩影響,梁鴻對外科醫生格外崇拜,高考填報志願時,所選專業皆是醫學方面。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一路求索,深耕臨床,督促精進技藝,帶領團隊不斷成長。
梁鴻表示:“神經內鏡手術是現代微侵襲神經外科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內鏡手術醫生要做到手眼分離、心手合一,沒有捷徑可走,隻能苦練。”為此,梁鴻從夾黃豆到夾小米,從夾芝麻到磨雞蛋,要求練到磨除雞蛋的外殼而不損傷硬殼下面的軟膜,然后用手術刀切開內膜,再縫合。做完這一切,雞蛋內的蛋清還不能流出來才算合格。
然而,神經外科的疾病往往伴隨著危、急、重等特點,所以一個人的努力始終是不夠的,隻有醫療團隊整體進步才能讓更多的患者受益。作為新建科室的主任,每一台手術,他都會親自帶隊去做,精益求精地追求每一個環節都能做到更好。
“醫道精深不可淺嘗輒止”,未來之路,梁鴻始終堅持為醫初心與學者心態,夯實外科技藝,攜領團隊發展,將治病救人、挽救生命作為一生事業。
手術現場。重慶西區醫院供圖
患者的充分信任,是醫生前進的動力
醫患是生命的共同體,患者多一分信任,醫生就會多一分勇氣﹔患者多一分疑慮,醫生也會多一分顧慮,惟有信任,才能共贏。
在多年前的一次顱腦手術中,病人病情嚴重、病程進展復雜,醫生先后實施了9次大大小小的手術,才成功治愈出院。
“9次手術,這樣的情況,很多病人早就不再對醫生抱有信任,或提出轉院要求了。”梁鴻說,手術前后,他們對患者及家屬做了不少的工作,讓其充分了解手術的情況與難點,以及將會面對的問題。可能正是因為多次詳細的溝通,病人才會信任,也是因為信任,醫患才能協作同心、最終戰勝疾病。
治病救人是醫生的職責所在,但患者的信任,是醫生前進的動力,也是行醫途中為之努力的方向。
梁鴻在重慶市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年會上匯報工作。重慶西區醫院供圖
醫者仁心 化解“陌路”病疾
梁鴻的老師曾說:“為何父母能在幾百個小孩的放學門口一眼看到自己的小孩,因為熟悉。從醫也是如此,專業程度,以及嫻熟的技術能力決定了第一眼的判斷。”
在一次旅行的途中,梁鴻偶然間發現一名鼻大、唇厚、手指增粗,典型肢端肥大症表現的顏先生(化名)。出於醫者本能,他向顏先生表明了自己醫生的身份,詳細詢問手、足、視力近年變化之后,建議顏先生去神經外科或內分泌科檢查。經過腦部核磁檢查后發現垂體腺瘤,好在腫瘤目前形態較小,經過微創手術后,預后良好,恢復正常。
梁鴻介紹,垂體腺瘤種類多樣,顏先生此類也叫做肢端肥大症,除了外貌變化外,遠期還可能引起糖代謝紊亂、血壓高、心臟肥厚等危害。
手術現場。重慶西區醫院供圖
向陌生人指出病情,在普通人看來是非常“社死”的事,但對於梁鴻來說卻是“知而不言者,實不為醫”。近年來,梁鴻通過“面診”,已為5位陌生人診斷出腦垂體瘤。
“用所學,幫助病人挽救生命,是作為醫生的本職而已。已經成了一名醫生,那就多一分善意,多一分溫度。”梁鴻說。(重慶西區醫院)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