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區陳家橋醫院:新建介入導管室 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
“我現在全身發冷,出血達6個小時以上了。”近日,36歲的韓女士因產后出血,緊急求助沙坪壩區陳家橋醫院急診科。到院后,經止血、促宮縮等系列對症處理,患者仍出血不止,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血壓下降明顯,各項指標提示失血性休克代償期,生命危在旦夕。綜合患者情況,醫院血管及腫瘤介入科、婦產科團隊高效協作,為患者成功實施新型DSA介入治療技術--子宮動脈栓塞術,術后患者出血明顯減少,很快康復出院。
韓女士是該院打造血管及腫瘤介入團隊的直接受益者,她被成功救治也是醫院以創建“三甲”為契機,持續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的一個縮影。
介入室環境圖。沙坪壩陳家橋醫院供圖
獨立成科 打造一支高質量介入團隊
對急危重症患者而言,生命總是以小時或分鐘來計算的。為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保障生命安全,2022年以來,沙坪壩區陳家橋醫院加大投入,新建介入導管室,並引進副主任醫師楊沖,為打造一支高質量介入團隊邁出了重要一步。
據悉,介入醫學是介於內科、外科等臨床學科之間新興檢查治療方法的學科,包括血管介入和非血管介入的檢查及治療。我國放射介入學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末,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近幾十年來,介入診療已經和內科、外科學一道成為臨床三大支柱性學科。
去年9月,沙坪壩區陳家橋醫院血管及腫瘤介入科正式成立,並開設門診。科室負責人楊沖作為帶頭人,有12年介入工作經驗,先后在四川華西醫院、湖南湘雅醫院、北京宣武醫院、上海仁濟醫院、廣州中山醫院等進修學習,多年的鑽研與實踐,讓他在下肢動脈狹窄、閉塞及糖尿病足的血管內治療,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的介入治療,各類出血性疾病,肝癌及肝血管瘤,咯血及肺癌等疾病的介入治療,以及其它綜合介入治療,如輸卵管造影及再通術、脾亢脾動脈栓塞術等硬化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楊沖表示,介入團隊獨立成科並開設獨立門診在二、三級醫院並不多見。結合醫院及科室實際,他初步確定了科室診療以外周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指心臟、腦血管疾病以外的血管性疾病)為主,靜脈曲張、腫瘤微創為特色,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楊沖(右一)正在為患者進行手術。沙坪壩陳家橋醫院供圖
特色診療 讓患者就醫更有“安全感”
“太好了,折磨我多年的下肢靜脈曲張和潰瘍終於好轉,傷口恢復得還可以,下次復查我又來找你。”去年12月9日,家住歌樂山的李爺爺打電話給楊沖,說明了傷口恢復情況,並對治療效果表示十分滿意。
原來,李爺爺患有靜脈曲張多年,去年出現潰瘍並反復發作,看著范圍逐漸擴大,周圍皮膚瘙痒、局部還可以明顯地看到色素沉著,李爺爺和家人都憂心不已,去了不少地方就醫,結果都不理想。
在朋友的推薦下,11月,李爺爺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沙坪壩區陳家橋醫院血管及腫瘤介入科。結合李爺爺的病情,楊沖制定了個性化治療方案,為患者成功開展左下肢靜脈造影+透視下泡沫硬化劑注射術。“不僅沒得疤,還避免了截肢。”術后,李爺爺恢復良好,看到病情明顯好轉,高興地出院了。
像李爺爺一樣,因新技術受益的患者在這裡還有很多。血管及腫瘤介入科成立以來,科室常規開展的下肢靜脈曲張各種微創治療方式就包括了近十種,如下肢靜脈造影、透視下經導管注入泡沫硬化劑選擇性硬化閉塞大隱靜脈主干、小腿曲張淺靜脈硬化劑注射,大隱靜脈主干激光閉合、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等,目前靜脈曲張介入治療已成為科室診療特色之一。
介入手術。沙坪壩陳家橋醫院供圖
“在腫瘤介入治療方面,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患者因此受益。”楊沖介紹,介入治療相較於傳統的外科手術,有簡便、安全、有效、微創、並發症少等優勢。它無需開刀,一般隻需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危險性。損傷小、恢復快、效果好,對身體的干擾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正常器官。對於目前尚無根治方法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能夠盡量把藥物局限在病變的部位,而減少對身體和其它器官的副作用。基於此,科室也在探索發揮介入治療優勢,為腫瘤患者減輕痛苦。
“同時,我們也在積極與醫院各科室建立合作機制,通過多學科聯合機制的創新,讓患者就醫更有‘安全感’。”楊沖說。(蔣永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