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

如何強村富民促增收

2023年02月08日07:19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農歷春節前夕,分紅是巴渝許多山鄉的歡樂盛宴。

巫溪縣田壩鎮中鹿村,村集體經濟迎來“開門紅”。一位拿到分紅的村民說:“分了9600元,拿到錢了蠻歡喜,跟著國家的政策走,不會錯!”

九龍坡區中梁山街道共和村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大會上,3000多名村民“股東”兌現了2022年度的村集體收益紅利165.2萬元。

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指出,重慶將實施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

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如何讓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如何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重慶日報記者就此展開了採訪。

“強村富民”的重要作用

隻有實現強村與富民的良性互動,鄉村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村強民富、景美人和,這是生活在巴渝大地上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當前重慶農業農村發展仍然面臨著難題、短板:集體經濟市場化經營機制還不夠活、持續增收后勁不足,農民增收新模式比較欠缺、利益聯結不夠緊密,部分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等現象依然存在……

如何破題?

多年農業生產實踐表明,農民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逐漸產生了隻會種、種不好,隻會養、不會賣,市場不靈、競爭力弱等問題。另一方面,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勢單力薄的小農戶跟不上現代農業建設的步伐。此外,重慶農村人口規模大,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問題較為突出,迫切需要創造更多就地就近就業機會,全方位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九龍坡區中梁山街道共和村黨委書記陳帝泉對此深有感觸:過去村集體沒錢時,說話沒人聽,組織開個會,連人頭都湊不齊。村裡要發展產業,大伙兒也是各搞各的。“集體有‘活錢’,鄉村事好辦。”他說,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后,制定了“村民福利17條”,村民每年除了有固定分紅收入之外,還能享受重大疾病補助、困難大學生扶持等福利,60歲以上老人每年還有1300元生活補助。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巫溪縣田壩鎮中鹿村。“過去我們沒啥產業,村集體窮得叮當響,干任何事情都有人反對,不干事情,又被指指點點。”中鹿村黨支部書記劉國林說,村黨支部領辦專業合作社后,村支兩委成員帶頭入股,帶動村民出資或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技術、地上附著物等折價入股,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心齊了,產業也逐漸發展起來了。

一言以蔽之,強村要富民,富民更強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應有效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實現“強村”“富民”同頻共振。

“強村富民”的短板和弱項

村集體經濟實力不強,農村居民收入較低

實現強村富民,需要從產業、人才等多個維度系統布局、協同發力,目前我市需要克服的困難仍有不少。

強村富民,需要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帶動引領。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市仍有相當部分的村黨組織書記,年齡在55歲以上,學歷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從調研的情況來看,部分村黨組織書記在發展鄉村產業、組建專業合作社等方面缺思路、缺實招。”重慶社會科學院《改革》雜志社副總編輯、研究員丁忠兵表示。

另一方面,目前我市雖已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但整體發展水平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部分村收益還很低。不少村還存在資產資源碎片化、低效化,村集體經濟組織機構不夠規范,缺乏能力強的村集體帶頭人和經營人才等難題。

在聯農帶農方面,記者在不少村走訪時看到,很多村民到手的分紅並不高。“究其原因,一些村採用入股農業企業約定分紅的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受各種因素影響,村民分紅比例較低。”丁忠兵說。

此外,受體量、技術、人才等因素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產業難以實現標准化、規模化生產。加之各村發展大多是“單打獨斗”,生產流通設施不足,加工倉儲鏈條延伸較難,農資、機械等固定投入較大,拉長了農業回報周期。

數據顯示,目前我市僅有40%的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收入方面,去年我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313元,較全國平均水平低800多元。不難看出,壯大集體經濟規模、提高效益、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將是強村富民下一步的方向和著力點。

“強村富民”的實現路徑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以利益聯結促農增收

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思路,著力推動農民全方位多渠道增收致富,實施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

如何著力?

——以黨建引領聚合力。

2021年,全市村(社區)“兩委”集中換屆選舉工作完成后,新一屆村“兩委”成員平均年齡下降了4.5歲,大專及以上學歷提升了1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從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退役軍人、本土人才、機關事業單位退出領導崗位人員和退休人員中選拔進村“兩委”的佔58%,提高了14.5個百分點﹔此外,通過給工作崗位、給基本待遇、給創業扶持“三給”政策包,新一屆村“兩委”成員中本土人才達10975名。

“結構明顯優化,功能明顯增強,暢通了村(社區)干部源頭活水,建立起充盈的‘蓄水池’。”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以壯大集體經濟為核心。

針對資源缺乏、資金缺乏,導致村集體經濟規模難以壯大等問題,不少地區開始探索解決措施。巴南區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推行“村村聯建”,目前全區已成立11個片區黨委,覆蓋36個行政村,推動形成頭雁引領、強村幫帶、產業聯動的“1+1”“1+N”發展格局。榮昌區安富街道普陀村與重慶生豬龍頭企業重慶琪金集團“牽手”,發動有意願從事品牌豬肉銷售的普陀村村民,和企業共同開設榮昌豬專賣店,從“打工人”變成“合伙人”。

——以改革聯動破難題。

對農村來說,除了土地、農房,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資源也是“潛力股”,如何合理利用?我市對林地、耕地、池塘、廢棄學校、廢棄村辦公室、醫院等資產進行系統性摸底,讓許多閑置的、無形的資源“變”出了價值。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盤活耕地、林地約270萬畝,閑置農房10570套,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產21.2億元。

——以利益聯結促增收。

永川區五間鎮,村民孔德銀原年均收入僅2000余元,后來通過農業項目財政補助,加上流轉土地3.7畝給同申元食用菌公司后,他的年收入超過了9000元﹔開州區長沙鎮,從深圳返鄉的陳慶在政策支持下,開起了水果清洗包裝廠,創業夢得以實現。

“強村富民”是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元素之一。隻有畫好強村這道優美的線條,涂好富民這片溫暖的底色,才能真正繪就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

本報記者 顏安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