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造新實體——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
釋放數智供應鏈能力 京東雲“點線面”服務山城數智進階

數字化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征和發展趨勢,也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重慶市打造了一批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群和應用示范高地,培育了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后勁足、帶動效應顯著的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在此背景下,人民網重慶頻道推出“數造新實體——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主題宣傳,集中展示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發展的創新經驗,展現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拓展新空間、釋放新潛能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京東雲釋放數智供應鏈能力,“點線面”服務山城高質量發展:以“智慧+”催化科技創新,在小變化裡看大提升﹔長線培養人才,以“人才+”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以“服務+”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加速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創新。
“智慧+”點上突破:小變化帶來大分野
傳統與現代的分野,有多大?在環保領域,或許隻需窺見一個從“1周”到“1刻鐘”的小變化——借助“智慧環境綜合管理系統”,為排污企業完成“體檢”后,就職於重慶工商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的盧鵬這樣回答。
自打該學院作為第三方技術服務單位,被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聘請為“環保管家”,參與環保咨詢及處置等工作后,盧鵬對環保監管有了更深的體驗,“重慶地貌豐富,環保情況復雜,以往企業出現排污異常時,從聯系專業機構現場採樣到處置,再到后續反饋,全流程至少花費一周時間,而現在,隻要一刻鐘即可完成上述工作。”
“極致效率來自極致協同。”環問問技術總監李正科表示,由京東雲攜手環問問,為重慶經開區量身打造的“智慧環境綜合管理系統”,帶來了可視化、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的體驗,讓一切變得大為不同。
資料圖。京東雲供圖
“一張網”,聯通企業感知。雙方借助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能力,梳理重慶經開區“產排污企業數據庫”,並利用“京東雲”平台的后台存儲技術、數據處理技術,將轄區內300多家排污企業的污染因子、治理設備等信息統一整合,構建了一張覆蓋全經開區企業排污的感知網。在經開區智慧環境綜合管理系統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懸浮物、pH值、溶解性總固體(TDS)等監管數據一目了然,一旦某個數據出現超標,系統立即就會發出預警,指揮中心即可迅速響應,採取措施。
AI識別,激活“神經網絡”。當布局在排污企業的監測設備,捕捉到水面固體渣、泡沫、溢流、色變等情況時,京東雲的AI視頻識別系統便會被觸發,平台將對傳感設備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一旦判定異常,報警信息將會同步到環保工作人員的手機上,職能部門、環保管家便將及時響應,前往現場處置。在此過程中,AI視頻識別技術恰似一個可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將圖像或視頻劃分為多個網格,進行分析、識別和預測。
預測模型,首發環保領域。在“智慧環境綜合管理系統”中,搭載了一個首次在環保領域應用的“黑科技”——由京東雲和重慶工商大學共同研發的數字化污染源擴散預測模型,可基於不同污染物的擴散性質特性,模擬污染發生后的可能擴散方向、位置,預測擴散時間。應急部門據此,可以提前設置截流和消污,投放消污藥,從而避免二次污染。
從小變化裡看到大分野,科技型企業正在為山城環保描繪智慧底色。京東科技銷售中心副總裁沈偉介紹,這個西南地區首個工業園區智慧環境綜合管理系統,落地重慶經開區后,已服務區內外1000多家排污企業,日均獲取信息20余萬條,助力政府提升數字治理能力。2022年6月,智慧環保啟動二期建設,目前已完成智能AI語音的部署,內澇模型部署等功能開發。
“人才+”長線育才: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
2022年12月1日,當重慶郵電大學博士徐宗懿在聯合指導碩士研究生証明材料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后,意味著他和京東探索研究院博士趙杉杉,將開啟共同指導研究生的合作之旅。后續,二人將“基於主動學習的點雲分割算法”方向,指導學生展開科研攻關。
這一理論研究與實務一線的“握手”,建立在“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基礎之上。是年11月,重慶郵電大學與京東未來智能視覺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資料圖。京東雲供圖
2018年以來,京東雲(重慶)創新中心,用數智供應鏈思維,圍繞重慶當地高校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從人才培養,到人才轉化,不斷拓展“產學研合作”新路徑,為創新創業人才注入澎湃動能。在2022年,該創新中心成為科技部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其中,為環保帶來新思路的“智慧環境綜合管理系統”,就是京東雲致力於人才培養,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促進行業創新成果轉化的結果。
此外,為了打通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公裡”,京東雲以“線上+線下”雙輪驅動,正助力重慶奉節縣人才建設拔節生長。線下,落地京東奉節人才服務中心,以創造本地人才高質量就業機會為目標,帶動返鄉就業,預計年內將為當地創造500+互聯網就業崗位。線上,搭建人才服務平台,聯動重慶智能工程學校、三峽職業技術學院、三峽醫專等地方職業技術院校,向社會提供就業招聘、職業再教育等人才服務。
落地奉節人才服務中心的重慶菲利信公司,專注於為AI算法訓練提供數據產品及解決方案,公司整體規模1000余人,擁有上百項知識產權,為國內外500多家人工智能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服務,正持續為奉節帶來人工智能訓練師等新興就業崗位。
“服務+”扎根城市:夯實數字產業基礎設施
科技進步的列車行駛到數智時代,數字化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數據,成為繼水電煤之后又一重要生產資料,算力,也成為繼熱力、電力之后的重要生產力。而數據中心,則是支撐新時代新生產有效運轉的基礎設施。
算力也是生產力。“東數西算”工程確定成渝地區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八大樞紐節點之一。作為西部經濟的重要支點,重慶數據中心集群將聚力打造國家(西部)算力調度中心和西部國際數據門戶。
服務戰略大局,在重慶廣陽島,京東全國首個超算中心的900個機櫃服務器,正不停運轉,天琴α穩定運營,為超級深度學習、可信人工智能以及量子機器學習三大方向的研究提供強大算力支撐。秉承“低碳”的建設理念,京東雲數據中心運用數據中心應用變頻、間接蒸發冷卻、液冷等自研節能技術,在全國范圍內科學布局。
資料圖。京東雲供圖
京東服務山城高質量發展大局,2013年以來,京東集團攜手重慶共同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加速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創新,展開了緊鑼密鼓的合作,“京東亞洲一號”落地重慶,推動京東商流與物流匯聚,為市民提供便利的購物體驗﹔2018年4月,雙方簽署共同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創新發展戰略合作協議,陸續落地京東(重慶)數字經濟產業園、京東探索研究院超算中心、京東科技(西南)雲計算大數據運營中心、京東醫藥西南總部等重大項目。
其中,京東雲深度參與當地產業智能化轉型,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前行,京東(重慶)數字經濟產業園,累計孵化企業390余家,實現營收超180億元,企業知識產權500余項。
面對新的時代格局以及頂層設計,“智慧+”“人才+”“服務+”成為京東雲服務山城發展的關鍵詞。未來,京東雲還持續輸出數智供應鏈能力,釋放數字生產力,服務重慶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馬春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