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水平再上新台階 讓心血管患者實現“家門口”就醫
近期,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江北區人民醫院)成功實施全區首例室上性心動過速經導管射頻消融術和房間隔缺損封堵介入手術,充分體現了醫院危急重症診治技術水平跨上了新台階,同時也填補了江北區心臟介入領域的兩項技術空白,實現更多患者就醫不出區。
介入團隊為張大姐開展手術治療。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江北區人民醫院)供圖
解決“心”問題開啟介入2.0時代
因反復發生心慌,並且暈厥,張大姐決定前往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江北區人民醫院)就診。入院后症狀暫時未發作,心電圖也未見明顯異常,但隨時有復發及再次出現暈厥的風險。
與張大姐一同入院的還有李女士。因時常感到頭昏,嚴重時伴有全身乏力症狀,在醫院進行心臟超聲及右心聲學造影檢查后,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若任由病情發展,其心功能會逐步加重並可能隨時並發栓塞等嚴重並發症,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起居。
為了解決兩名患者的“心”問題,心血管內科主任李馨、主任醫師陶利洪及主治醫師但素平組織手術團隊認真分析病情確定手術方案,管床醫生也及時與患者溝通,確保手術能夠安全、順利地開展。
2月23日,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江北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介入團隊為李女士和張大姐分別開展了室上性心動過速經導管射頻消融術和房間隔缺損封堵介入手術,這是醫院心內科首次開展的兩項治療新項目,目前兩位患者恢復情況均為良好。
雖然有上級醫院專家的指導,但實施新的介入治療對心內科仍舊是一場全新的挑戰。
此次射頻消融手術是科室首次應用三維標測系統,利用三維磁場輔助定位心腔及導管,替代傳統的X線透視二維影像,手術定位更加准確,安全系數更高,手術時間更短,患者舒適度更高,同時還具備傳統介入手術的微創、術后恢復快等優勢,是目前國際、國內心內射頻消融治療心律失常的一線療法。
房間隔缺損封堵介入手術在前期准備時較為復雜,需要對心臟進行彩超檢查,彩超的技術要求非常高,這是為了確保能夠用合適的傘樣封堵器將心臟的“缺口”堵住。手術切口小,痛苦小,恢復快,手術成功率高,目前已廣泛成熟應用於臨床當中。
介入團隊為李女士開展手術治療。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江北區人民醫院)供圖
診療水平再提升實現患者就醫不出區
兩場手術能夠成功的背后原因是什麼?李馨給出了答案:早期病例的累積以及團隊的培養。
李馨介紹,早在2019年科室就已經開展了介入治療,如冠脈、起搏器等,隨著科室的發展需求,又讓科室醫生前往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先心病、射頻消融等治療,但素平就是其中之一。
2022年,但素平前往上級醫院進修學習,雖然常常學習到深夜,但她覺得十分快樂。回院后,作為主刀醫生為兩名患者實施新的介入治療方法,手術的成功開展讓她成就感十足。
“醫院和科室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送我們出去學習新的診療技術,科室遇到有適應証的病人也積極溝通,如果患者願意我們就努力地開展手術。”但素平說,此次手術順利開展讓她堅信科室未來的發展將更好。
張大姐和李女士能夠在轄區內得到良好的救治不僅得益於醫院新技術的開展,也得益於心內科團隊服務水平的提升。團隊不斷深化內涵建設,對科室醫生進行高血壓、冠心病、心臟康復、心衰中心、結構性心臟病的亞專業分組。不斷創新發展開展各類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如心肌梗死、冠心病、永久起搏器、心律失常等,讓患者實現了“家門口”就醫,有效降低了轉運風險。
為了提升心內科的醫療服務水平,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江北區人民醫院)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引進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讓所有的介入治療都得以順利開展﹔實施“走出去、引進來”人才培養戰略,推進高質量醫學人才隊伍建設,在人才項目、職稱晉升、經費保障等維度提供支持﹔邀請上級醫院專家來院進行指導,縮短與市內大型三甲醫院醫療服務水平的差距﹔開展更多科研項目,為臨床診療提供更多理論依據。
患者的康復見証了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江北區人民醫院)危急重症救治水平的提升。目前,醫院正在重點推進胸痛中心建設工作,預計近兩年將完成此項工作,屆時將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水平。
“我相信通過醫院的支持以及科室醫務人員的努力,五年時間內科室的醫療水平將得到一個質的飛躍,江北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能夠少跑路、治好病。”李馨說。(劉林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