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鄉村振興 川外人用實干書寫新答卷

“要聚焦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各項任務目標,做好定點幫扶工作,發揮高校在教育文化和管理協調方面的優勢,注重‘志智雙扶’。”這是四川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鄒渝對該校選派鄉村振興干部說的話。
當前,四川外國語大學派到萬州、秀山等地的駐鎮干部、第一書記,正用實際行動,書寫著新時代川外人鄉村振興的故事。
“人居環境好,生活有品質”
“人居環境好,生活有品質。”這是川外派駐到秀山隘口鎮東坪村第一書記李正廷常給村民講的話。
剛到東坪村,李正廷便行動起來,通過入戶走訪、開宴壩會、宣傳發動,與村民達成一致:鄉村振興就從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始。
李正廷和村民一起勞動。四川外國語大學供圖
其中,通過“三清六化”工程,清除垃圾雜草,清理污水,清理破爛豬牛圈﹔“圍欄工程”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竹子做成竹欄子,把村裡一些報廢輪胎刷漆當花盆,沿著村道路進行圍欄格擋……村中男女老少一起上陣,歷時20余天,勞動約500個工時,清除破爛豬牛圈17間、垃圾雜草約30噸,清理污水溝約2公裡。
隨后,李正廷又帶領村兩委干部對葉家組張家寨進行傳統村落改造,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建設老年活動服務中心、新建停車場、實行垃圾分類、推進積分制改革……經過層層評選,去年年底,東坪村獲得了“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稱號。
“書箋小驛,為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
“小朋友,今天你想看撒子書?”
“我還要看昨天的《裝在口袋裡的爸爸》。”
“要得,這本書我也讀過,好看的很。”
……
這是川外圖書館副館長李江在隘口鎮平所村和孩子們交流的日常。來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第二天,李江就開始琢磨平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他主動聯系並上門拜訪村小校長,了解學校困難和訴求。看到教室鏽跡斑斑的桌椅,李江利用自身資源,聯系到一家公司捐贈了502套全新的復合材料座椅和8台進口投影儀。
孩子們在書箋小驛閱讀。四川外國語大學供圖
此外,為了培養孩子從小閱讀的習慣,李江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在村委會成立一個讀書驛站,讓孩子們放學后都來讀書。在他的號召下,四川外國語大學向村裡捐贈圖書2000余冊,隨后擴展到4000余冊。
2020年10月,平所村兒童“書箋小驛”正式對外開放,李江擔任圖書管理員,每天為孩子們辦理圖書借閱,無論風雨,堅持不懈。兩年來,圖書館日借閱量平均100-200本。
“戲劇進鄉村,文化促振興”
“文化振興怎麼搞?”這是隘口鎮屯堡村第一書記馬馭驊駐村兩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川外大學生暑期文化下鄉活動中,馬馭驊終於找到了靈感:“可不可以利用大學生文化活動,搞個戲劇節呢?”
於是,他和學生骨干一起給村裡的孩子講解基本戲劇知識,教他們寫劇本、編排短劇。為了不耽誤孩子學習,馬馭驊將其分成小學組和初中組,在兩個星期戲劇課期間,邊學習邊排練。匯報演出時,孩子們在台上講述學到的戲劇知識,介紹劇情和創作劇本的經過,他們的表演讓家長們十分滿意。
馬馭驊在匯報演出中。四川外國語大學供圖
趁著文化學習的熱勁,馬馭驊帶領村支兩委,協調各方力量,修建農村文化廣場﹔結合村茶葉生產基地,傾力打造茶文化,為茶旅融合發展打下基礎﹔舉辦“耕讀節”暨新升大學生及中小學優秀學生表彰活動﹔在村委會開設圖書室,讓村民在農閑時間可以學習知識文化﹔設立特殊困難家庭幫扶基金,屯堡村愛心助學基金……在馬馭驊看來,一場文化創意活動,就是鄉村振興的另一種探索。
截至目前,四川外國語大學先后選拔13名優秀干部,奔赴萬州、秀山擔任駐鎮干部或駐村第一書記,組織500余人次大學生進行定點送文化下鄉﹔先后籌集近300萬元資金支持當地產業發展,消費幫扶500余萬元。
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董洪川表示:“鄉村振興是高校必須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學校理應發揮在教育、智力和文化上的優勢,助力鄉村振興行穩致遠。”(官晴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