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一個古鎮兩條街 老街300歲,新街74歲

2023年04月07日07:36 | 來源:重慶晨報網
小字號

板橋清代古街風貌

風雨廊檐

渝西永川之北,有個著名場鎮——板橋,是全國獨具特色的廊街古鎮。

古鎮的布局如教堂上被推倒的“十”字架。“十”字長長的這一豎為板橋正街,短的一橫為幸福街。板橋正街像漢隸的弧形,長約1千米﹔幸福街長約500米。1949年前,幸福街一直俗稱“新街”,為清朝時的后續建筑。

板橋老街始建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與大足鐵山老街、涪陵大順老街並稱為“川東廊檐老街”三大絕品或孤品。

據史料記載,建場時因上場口搭有過溪的木板,下場口河邊有過河的平板石橋,於是稱為“板橋”。全鎮建筑為明清穿斗結構的高大瓦房,街的中軸線是深深的檐溝。檐溝兩邊的檐下均裸空無牆,屋瓦下形成各寬六七米的廊街。檐溝如溝渠,寬約1米,四季有活水流動。檐溝兩邊均為懸山式屋頂建筑,廊街對稱,從上場口到下場口,兩個半邊街組合為封閉通道。如此宏大的廊街,有人考証說這是全國最長最大的風雨古街。

廊街中心的檐溝由條石砌成,每隔20余米,便搭建過溝石板,形成小平橋。檐溝兩邊便是承重的檐柱及挂著的大紅燈籠。對稱的兩個“半邊街”的屋檐,傾斜幾乎合接在一起,隻露出“一線天空”。下雨時,雨水匯合到中間水溝,看對面如在水帘洞裡。門面前面的房屋就是廊街,每間門面前均有較寬的空地供人過路或趕場,每個門面均為前店后堂。向前的屋檐直達溝渠之上,向后的屋檐拖四五間屋的尾巴,直到2米多高的后檐。街房有木樓,分別有店堂、臥室、餐廳、廚房。西邊房屋臨河,挑水、淘菜、洗衣、洗手,下石梯到水邊非常方便。廊街無樓板,屋頂隔三岔五蓋有一段玻璃“亮瓦”。有陽光的時候,光線透過“亮瓦”成為斜照的一束,能看到紫外線下眾多灰塵如孫悟空翻筋斗雲般騰跳。

小時候,我每周都去板橋趕場。街上從早上七八點到午后,人聲鼎沸,不在別人耳邊大聲說話便聽不清。有好幾段路因店家在廊街兩邊搭著門板擺攤,過路的空間變得狹窄,趕場人往往擠得水泄不通,不少人被擠到街邊,但我卻沒見到過扒手。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板橋的市場經濟一下活躍起來,改為逢陽歷“1、4、8”趕場,部分農村人開始去場口擺地攤,從外地批發小商品來賺差價,生意逐步擴大,成為富裕先鋒的一員。場邊有一條石子公路,修建於1979年,農民賣雞蛋、家禽、蔬菜等土特產的,趕場天在場邊的公路兩邊,席地擺放,長度延續一裡。

板橋古鎮十分平坦。板橋離東山十裡,距西山30裡,東山、西山是不很高的兩條平行山脈,場鎮處於兩山之間的壩中間。全場又位於一塊沖擊坪壩上,趕場不爬坡、不上坎。

古鎮古跡多。上場口鐵匠鋪屋邊的古碑,高約2米、寬約0.8米,共3塊,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得字跡模糊。古碑邊,支流上不知何年修建了一座石拱橋,上面的厚石板被趕場人的腳板磨得那麼圓潤,有的地方磨成凹槽,至少有200年了。下場口的“新拱橋”,那是沿用清代的稱呼,現在依然高大雄偉。人們趕場都要從上場走到下場,再從下場走到橫場。走走停停,通場走遍,歷時半天。

古鎮上,有板橋郵電所,俗稱為郵局,是一座獨體小洋樓,建筑風格與眾不同,磚木結構,硬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白色外牆,通高9.2米,檐高8.6米,外形美觀,是過去寄信、取信、發電報、匯款、取匯款、訂報刊、領取報刊的地方。每逢趕場天,那裡人頭攢動,人擠人,人推人。郵局工作人員隻有兩人,一般沒有好態度。郵局門外牆邊有刻私章的游攤,生意紅火。凡是兌換匯款,郵局要求須提供私章蓋章,因此刻章的攤桌上擺滿木章半成品,顧客站在旁邊焦急地等著。

據說郵電所這幢小洋樓建於民國12年(1923年),初為勸學所(沿襲清光緒年間推行的教育改革制度的稱呼),是分管教育的機構。1953年前,板橋在歷史上屬於銅梁縣,板橋片區包含今三教、壽永、花橋、玉峰、柳溪、永嘉、安溪等地。后來實行督學制,撤銷教管機構,在民國年間,門內左邊為郵電所,右邊為回春堂藥鋪,二樓為藥庫。1949年板橋解放,1953年4月,銅梁縣第六區轄地(除永嘉、安溪外)劃歸永川縣管轄,編為永川縣第十區,區公所設在板橋場。幾年后回春堂藥鋪搬遷,這裡便為板橋郵電所。2011年,原郵電所已被分離搬遷,這裡被中共永川區委列為“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2014年被永川區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辟為“板橋紅色記憶館”,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在,可以看到那大門邊挂著木刻對聯:“恆守初心舊址惠春追昨夢﹔永擔使命新民效國憶當年。”

古鎮中段,原有禹王廟,部分房屋至今仍存。它位於板橋正街83號,懸山式屋頂,磚石牆體,長15米,進深10.7米,佔地面積160平方米,建於清代中期,目前是永川區文化委員會公布的“不可移動文物”,有住戶居住。20世紀50年代,禹王廟曾辟為板橋文化館,供茶客打牌聽書。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禹王廟成為板橋人民公社駐地。20世紀70年代初,公社駐地遷到板橋下場,該處成為照相館及職工住宅。

禹王廟前寬廣的院壩裡有一塊很大的語錄碑,高約2米、寬約3米,基座高0.5米,暗紅色砂石打磨非常平整,上部雕有燈籠等飾物。碑體正面刻著《為人民服務》全文,背面刻著《紀念白求恩》全文,均為十分規范的楷書。在街邊牆角處,有4個碩大的柱礎,是先前禹王廟的遺物。現在,語錄碑上的字基本風化。“湖廣填川”的移民文化,須聽講解才會知道。

古鎮的十字路口往東,有一座較寬大的穿斗大瓦房,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一直是板橋供銷社的辦公用房和門面。就是這房屋,1950年前名叫張王宮,是板橋古鎮標志性建筑之一。如今,這裡修舊如舊,辟為“板橋民風民俗館”,大門挂著長聯:“柳水養仁,百代流風延韻﹔箕山行義,萬家樂俗安君。”“柳水”就是古鎮邊的那條河,“箕山”就是古鎮東邊十裡外的山。館內有板橋非物質文化遺產泥鰍燈的展覽,原來板橋居然有獨具特色的泥鰍燈,當地人在過去就是這樣載歌載舞慶祝節日、歡慶豐收、追求幸福生活的。

板橋歷史文化館作為永川博物館的分館,位於正街108號、110號,挂著對聯:“高洞本尊識得唐風宋韻﹔柳溪橋道引來明朝清街。”據說,國民黨內部最大的紅色間諜郭汝瑰,1907年便出生於板橋,1919年他才隨父前往成都讀書。

古鎮周邊有高洞子漢墓、本尊寺、踏水橋、五一橋等。古鎮四周原有七大古寺、九大宗祠……背臨柳水,盡顯河岸的靜謐、小鎮的溫婉、古朴的柔情。河岸石壁上的大黃葛樹,樹干盤曲遒勁,枝葉茂盛,能遮住半河嬉戲的魚兒。現在沿河經過治理,有長長的青石板親水步道,曲徑通幽,游人漫步絡繹不絕,風光異常優美。

如今,全國最長的廊街保存完好,青瓦依然覆蓋,只是古舊的老屋更加蒼老,給我們留下許多值得回味的情懷。

曾慶福(作者單位:萬盛經開區教育局)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