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每一次建言獻策機會

![]() |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0日 18 版) |
一身白大褂,胸前的衣兜裡塞滿了簽字筆,步伐總是小跑,戴著一副黑色細框眼鏡—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主任黃偉這樣走進記者的視野。
“門診、科研、委員履職……我的時間是以小時計算的。”採訪時黃偉剛結束門診,步履匆匆地回到辦公室。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黃偉已經習慣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每周我都至少保証有3天左右的時間上手術台,豐富的實踐經歷是我建言獻策的靈感來源。”黃偉說。
作為一名骨科專家,黃偉在骨科領域的成績可圈可點:他已為5位百歲老人完成關節置換術,每年讓數百名80歲以上超高齡髖部骨折患者重新站立。2019年,一名百歲老人因右側髖部骨折住院。再三考慮后,黃偉和團隊為其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整個手術隻用了30分鐘。僅2個多小時后,患者就在黃偉的攙扶下站了起來。
“醫療技術越先進,手術效果就越好。”這是黃偉發出的感慨,也是他在全國兩會上表達的心聲。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聚焦醫學產學研一體化,為醫學科研成果轉化鼓與呼:“將創新成果用於臨床,讓患者活得更有尊嚴。”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已成為提交國際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並持續領跑全球專利申請量。“這些年我們不缺科研成果。”黃偉說,“但科研成果真正完成轉化用於臨床,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非醫學領域的人如果搞不懂醫生的想法和目的,溝通成本將非常高。”黃偉認為,當下我國產學研校企聯合模式、產學研一體化創新轉化團隊合作模式不夠成熟,產業孵化流程不夠完善等,是科研成果轉化受阻的關鍵原因。
如何打通堵點?黃偉通過提案呼吁,促進醫院、高校和企業三方聯合互通,組建專門為醫療實踐服務的研發轉化團隊,以醫療市場為導向,建立起政府為媒介、企業為載體、高校為支撐、產品為目標的產學研融合新模式,更好地引導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為了更好地建言獻策,黃偉還到貴州、西藏等地的偏遠山區,通過現場門診進行專業性指導,開展醫療知識培訓講座等,不斷提升當地醫療水平。“貧困山區的骨關節病患較多,但往往受條件制約,缺乏專業藥品和技術,患者求醫無門。這些年的送醫經歷讓我不斷接觸患者,從而真正了解到了基層的急難愁盼。”黃偉告訴記者。
“委員身份讓我不斷思考,積極履職建言,促成一些問題的解決。”黃偉表示,“我要珍惜每一次建言獻策的機會,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建議和提案,讓百姓能享受到更加優質的醫療資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大國基理”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重慶站)啟動
- 人民網重慶4月20日電 (胡虹)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4月20日上午,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主辦,重慶市委網信辦、人民論壇網承辦的“大國基理”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重慶站)在渝中區舉行媒體見面會。…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