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新區教育局:發揮區域創新資源優勢 構建智慧底色的勞動教育新樣態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落實見效,近日,重慶市中小學勞動教育工作推進會暨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博覽會舉行,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建設。
重慶兩江新區作為重慶市第一批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以《發揮區域創新資源優勢 構建智慧底色的勞動教育新樣態》在會上作報告交流,為新時代勞動教育實踐探索與教育綜合改革貢獻智慧和力量。
兩江新區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將勞動教育貫穿育人全過程,貫通中小幼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推進智慧教育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勞動立德,以創新樹人,打造兩江“智慧勞育”品牌。
兩江新區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局局長李亭一作報告交流。兩江新區教育局供圖
總體謀劃
探索智慧勞動教育新路徑
兩江新區作為智慧之城、科技之城、創新之城,兩江教育深度融入區域發展大格局,大力發展智慧教育和勞動教育,實施教育數字化轉型,在重慶市率先創建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率先入選全國“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成為全國首批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和重慶市第一批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
在有效落實國家和重慶市勞動教育相關要求的基礎上,兩江新區先后印發《兩江新區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兩江新區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綱要》《兩江新區中小學落實勞動教育措施》等文件,深化拓展勞動教育內涵和外延,以“智慧教育+勞動教育”共融為底色,聯合35個街道、部門和企業,以“校內資源+校外資源”共建為路徑,將兩江科技、智慧、創新優勢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實施課堂教學、基地實踐、感悟體驗為一體的“智慧勞育工程”,構建全平台支撐、全課程融入、全區域動員的智慧勞育新樣態,培養學生生活、學習、創新能力。
兩江新區中小學“智慧勞育”工程啟動會。兩江新區教育局供圖
拓展資源
共建智慧勞動教育新場景
兩江新區採取“學校+企業”模式,“一對一”共建,全區域鋪開,授牌了協同創新區、禮嘉智慧公園、零壹空間航天公司、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兩江分中心等16個校外“智慧勞育”實踐基地、45個校內外“生態勞動”實踐基地。
以智能制造、數字產業等為核心的智慧勞育實踐基地科技含量高,公益價值高,實踐體驗感強,以智慧科技助力勞動教育的教學、實踐、評價管理。目前,已有行遠小學與阿裡雲計算公司合作開發“技術+創”無邊界勞動教育數字化空間﹔禮嘉實驗小學聯合禮嘉智慧公園開發“AI勞動,慧生活”六大育人場館﹔金州小學與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共同開發“智慧勞動研學體驗區”﹔星光學校與長安福特共同打造“未來汽車智能制造”體驗車間﹔星湖學校與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共建“百草園”空中農場。
學校勞動教育數字化平台。兩江新區教育局供圖
和而不同
創新智慧勞動教育新課程
在區級統籌基礎上,兩江新區學校結合周邊科技、自然、文化等資源,宜智則智、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多途徑探索、多元化研發勞動教育課程體系40個、特色課程72門、勞動教育精品課例100節。
課程涵蓋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大類別以及幼、小、初、高四個學段,以體驗式、探究式或工程設計式學習方式展開,成功培育市級勞動教育典型課程7個,區級勞動教育典型課程14個。如重光小學聯合重慶零壹空間航天公司開展“航天育種”課程﹔金渝學校利用大數據開展“智慧物流”課程﹔雲錦小學將智慧編程與非遺文化結合開展“智慧雲錦”絲織課程﹔童心青禾小學採用家校社共育模式開發“智慧+生態”的“童心勞動博物館課程”。
勞動教育課程實踐。兩江新區教育局供圖
優勢共享
豐富智慧勞動教育新資源
兩江新區將勞動教育經費納入教育年度經費計劃,按規定統籌安排公用經費等資金用於勞動教育。同時吸引社會力量助力區域勞動教育建設,建立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及監督的勞動教育聯動機制。
充分運用兩江新區智慧教育資源,打造線上線下勞動教育共同體,用智慧手段助推區域勞動教育資源共享、一體發展。線上,通過智慧教育雲平台構建“雲上”勞動課程資源庫,超越學校邊界,統整學科延伸。線下,培訓勞動教育專兼職師資400余人,聘請50余位勞動模范、非遺傳人、工匠技師、科技人才等專業人才作為勞動教育師資,走進校園,樹立榜樣。
兩江新區實施“智慧勞育工程”以來,勞動教育管理指導案例入選2023年重慶市勞動教育典型案例,《從小學當家 長大會當家》勞動教育案例入選教育部“一校一案”典型案例,《關於推進中學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的提案》榮獲全國青少年“優秀模擬政協提案”、市級改革項目《K9勞動教育改革試點》高質量結項,《果香益德》活動案例入選“重慶市鄉村學校少年宮勞動教育項目優秀案例”,師生獲評重慶市勞動教育典型宣傳人物12人,成功創建市級勞動教育名師工作室1個……下一步,兩江教育將繼續秉承“智慧化實踐 實踐出智慧”的理念,竭力為勞動教育的高效高質發展貢獻重慶智慧、兩江力量。(林果、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