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蠶桑產業:新思路孕育新“絲路”

“沒想到,小小的桑樹枝條,還能做成這麼大的產業。”5月11日,2023中國桑蠶繭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全國繭絲綢經濟工作會議在廣安開幕,現場參觀環節,近400名嘉賓無一不對四川芝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變廢為寶”的技術表示贊嘆。
四川芝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俊峰介紹,“變廢為寶”的過程並不復雜,桑樹枝條粉碎后,經分料裝袋、高溫滅菌、菌絲接種等工序,最終生產為成品菌棒出售。2022年,該公司生產香菇、木耳、猴頭菇等菌種棒2000萬袋,年產值達3億元。這些被粉碎的桑樹枝,之前就長在廣安市武勝縣近5萬畝桑園裡。
春、夏、秋三季,蒼翠的桑葉是寶,然而一到冬天,剪下的4萬余噸桑枝如何處理成了一大難題。於是,該縣引進上述公司,用廢棄桑枝種植食用菌,再進行食用菌全系產品深加工、廢棄菌棒生產生物肥料,再加上發展農業觀光、電子商務等,圍繞桑樹枝構建一個全產業鏈。
圍繞一株桑樹做文章,廣安擁有豐富經驗。以廣安武勝為代表,栽桑養蠶繅絲歷史悠久,是四川知名蠶桑大縣,產業鼎盛時期,全縣有10家繅絲廠,農村幾乎家家戶戶栽桑養蠶,產繭量居四川前三,“姐採葉、妹除桑,結繭抽絲做衣裳”的歌謠廣為傳唱,是中國蠶學會認定的“中國蠶桑之鄉”。
然而,上世紀末,蠶桑這一傳統產業遭遇了突如其來市場沖擊,一家一戶栽桑養蠶已不適宜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如何讓傳統產業煥發新光彩?近年來,武勝縣出台基地建設、勞務用工、金融保險等多項扶持政策,鼓勵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拓展桑葚、蠶蛹、桑枝菌、林下養殖等多元化經營,穩住了產業陣腳。
“培育一個龍頭,激活一個產業。”武勝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特別是2017年,該縣通過培育扶持龍頭企業四川安泰繭絲綢集團有限公司,在全縣用3年時間建成3萬畝現代蠶桑產業園,其中公司自建1萬畝,通過“返租倒包”的方式帶動農戶建設2萬畝,進一步筑牢了產業根基。
位於武勝縣猛山鄉萬民村的濤兵家庭農場,就是“返租倒包”的眾多成功案例之一。村民付濤兵返租經營桑園147畝,建養蠶大棚2480平方米,成為當地的養蠶大戶。
“去年養蠶350張,產繭1.6萬公斤,繭款收入超過80萬元。”付濤兵介紹,依托這片桑園,他還發展了鄉村旅游採摘等“副業”。
目前,四川安泰繭絲綢集團有限公司實現年產優質干繭1000噸,產絲500噸,產綢150萬米,繭絲總產值5億元。該公司國際精品・有機生絲生產車間裡,萬千蠶繭在這裡變成了一束束柔滑的生絲,這批產品將通過中歐班列(成渝)和西部陸海新通道銷往國際高端市場。
傳統產業“破繭重生”離不開科技助力。廣安市與四川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合建的四川省內首個蠶桑專家大院,已入駐桑樹、蠶種、蠶病、機械、綜合利用等方面專家12名,培訓鄉鎮農技人員和桑蠶從業人員1200多人。在武勝縣蠶桑現代農業園區的智能化養蠶車間裡,一套智能養蠶機器人,較傳統人工養蠶效率提高5倍以上,一個手機APP實現遠程控制溫濕度。
據介紹,近年來廣安把桑蠶繭絲綢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著力高標准栽桑養蠶,建成高標准桑園7萬畝。全市桑蠶繭絲綢產業綜合總產值已突破12億元,養蠶農戶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構建起“桑—蠶—繭—絲—綢—旅”的全產業鏈條,傳統桑蠶繭產業“破繭重生”,鋪就了鄉村振興新“絲路”。
來源:廣安市委外宣報道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