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及時 358人提前撤離無人傷亡
武隆“5·28”陡磊子滑坡避險入選全國地質災害成功避險十大案例

五月九日,武隆區江口鎮黃草村,駐守地質工程師正在陡磊子滑坡變形區內查看GNSS地表位移監測設備運行情況。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當日,自然資源部公布202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成功避險十大案例,重慶武隆“5·28”陡磊子滑坡避險入選。自2021年起,重慶已連續三年入選全國地災成功避險十大案例。
預警處置及時
滑坡災情無人員傷亡
2022年5月28日19時,武隆區江口鎮黃草村斗礱子組陡磊子發生滑坡災情,滑塌方量約50萬立方米,造成在建重慶至黔江高鐵站前八標段肖家灣隧道出口損壞,施工材料堆放場及施工便道被掩埋。由於預警處置及時,居民及施工人員共358人提前撤離,無人員傷亡。
這次滑坡最初的跡象出現在2022年5月19日。當日,村民楊曉林冒雨到鎮上反映情況。
“我家的堂屋地上裂了條口子,大約有指頭寬,是不是前幾天院壩會說過的地災?”楊曉林問鎮政府工作人員。
這一消息立即被反映到武隆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區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陳江濤、江口鎮政府工作人員、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南江地質隊駐守地質工程師陳志榮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踏勘。
現場勘查后,他們發現這是一個總體積達96萬立方米左右的滑坡,縱長約400米,橫寬約300米,滑坡下方居住著3戶居民,附近還有上百名施工人員。
陳志榮初步判定這是一處順層岩質滑坡,危險性較大。他果斷建議當地政府疏散居民,立即停工。這一建議被武隆區採納。
GNSS、InSAR等技術
為地災預警當“哨兵”
很快,居民和施工人員撤走,技術設備進場。
一批外表如同“小電杆”的GNSS(地表位移)便攜式地災監測設備被安裝在滑坡區域附近,實時採集、傳輸地面數據。
南江地質隊武隆區技術團隊運用衛星遙感識別滑坡區變形范圍、地面雷達實時監測滑坡位移量、無人機航測測繪滑坡的整體地質環境,再結合GNSS、全站儀及人工監測精准定位,對滑坡體實施24小時全方位監測。
2022年5月19日至5月27日,“四重”網格員全天值守,定期巡查,駐守地質工程師堅守現場,每天對監測數據及滑坡狀態進行研判。
2022年5月28日早8點,監測數據曲線陡然波動——原本每天增長5毫米左右的滑坡變形,2小時內變形達30至50毫米。
根據監測曲線和宏觀巡查,陳志榮和團隊判斷滑坡險情即將發生,果斷建議擴大疏散范圍。
當天下午,當地政府和建設單位組織滑坡對面的白家山隧道施工區200多名施工人員撤離,周邊區域也被封鎖。
當天19點,人員全部撤離2個小時后,肖家灣隧道上方的山坡發出巨響,50萬立方米的土石傾瀉而下,民房和高鐵施工現場瞬間被淹沒。
滑坡穩定后,南江地質隊對滑坡區域進行了InSAR(合成孔徑雷達干涉)專項核查。經核查,這處滑坡是武隆區2022年新增的3處地災風險點之一。
“技防+人防”
搭建地災預警“一張網”
5月9日,記者在武隆黃草村看到,陡磊子滑坡現場機器轟鳴,正在開展災后治理,預計年內完工。
“多虧及時預警和避險,無人員傷亡,避免了巨大的損失。”江口鎮副鎮長曹兵感慨道。
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地災成功避險案例,得益於重慶“人防+技防”地災預警機制的穩定運行。
該負責人表示,今年汛期以來,重慶在近1.3萬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6萬多套地災監測設備。全市有1.5萬多名“四重”網格員守在基層一線,其中包括480名駐守地質工程師。
“人防+技防”機制形成了地災預警“一張網”,為成功避險提供了堅實保障。2022年,全市有效應對17次強降雨過程,妥善處置全年164起災險情,提前轉移撤離群眾20480人。
本報記者 申曉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