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千裡眼……重慶科技賦能安全生產
人民網重慶6月1日電 (記者胡虹)在第22個全國“安全生產月”到來之際,1日,一場以“科技興安”為主題的安全生產月啟動儀式活動在中建三局三公司重慶軌道交通15號線一期五標段舉行。來自重慶市鐵路集團、中建三局等單位近百個項目的建設者線上線下齊聚,共同聚焦“科技與安全”。
重慶市鐵路集團副總經理盛勇介紹,今年“安全生產月”的主題為“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舉辦本次活動,旨在不斷強化施工一線作業人員安全紅線意識、提升全員安全素質、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提高安全管控能力,迅速掀起“安全生產月”活動熱潮。
項目現場。中建三局三公司供圖
重慶軌道交通15號線一期工程是重慶中心城區開工的首條城軌快線,建成后將快速聯通三大槽谷,實現西永、兩江、龍盛三大中心組團的直接聯絡,是串聯三大科技創新中心的聯絡線,對提高線網運輸效率、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引領城市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建三局三公司承建的T3航站樓站至龍駿大道站區間,28座橋墩挺拔屹立,23台塔吊錯落林立,呈現一派雄偉壯觀的建設圖景。
“項目高架橋全長2705米,主梁最大跨徑130米,平均墩高70米,相當於20多層樓高,其中超過90米的墩柱就有4座,涉及到的電梯、塔吊、挂籃、爬模等施工,都是高空作業,技術難度大,安全風險也很高。”項目負責人杜雷鳴介紹,針對項目特點,項目團隊積極探索“科技興安”工藝舉措,採用可視化在線、信息化集成、智能化管控等先進的科技智慧手段,打造三維可視化塔吊、全封閉智能爬模、自動化新型挂籃等全功能集成的多級聯動式指揮中心,全方位共同發力,為項目施工生產編織了一張堅實的安全防護網。
“高峰期,我們有23台塔吊、21台電梯、21套液壓自爬模和21套挂籃同時運行,光特種作業人員就有近百人,安全始終是我們每個人心中始終緊繃著的一根弦。”項目安全總監熊光翔說。
為加強人員、設備、材料等標准化管控,項目利用智慧建造平台,創新融合BIM模型、GIS地圖與物聯網技術,在數字孿生場景內實現現場設備運行情況實時展示。掃一掃,設備信息全知道。在16號橋墩旁,安全員程自兵現場演示用手機逐一掃碼,查看塔吊、電梯、配電箱等設備信息。“掃描二維碼,可以直接查詢產品合格証、三檢記錄及維保記錄、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証、入場教育交底、安全交底等信息,為安全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人臉識別,定崗管控更安全。
活動現場。中建三局三公司供圖
據了解,項目將40余名電梯、塔吊等特種設備操作人員一一與施工橋墩對應排列,實行人臉指紋識別管控,確保特種設備定人、定機、定崗,保証機械設備使用安全。語音預警,安全風險早防范。項目通過在普通作業區、塔吊覆蓋區、高空墜物風險區等區域添加電子圍欄語音播報系統,實現分區域分級預警,可有效提升進場人員警惕意識,降低安全風險 。
下鉤、停鉤、挪鉤、起鉤……在距離地面96米的塔吊操作間內,塔吊司機蔣玲正通過塔機吊裝可視化系統觀察吊鉤周圍情況,相比之前僅靠塔吊指揮手勢和語音溝通,該系統以高清圖像更清晰直觀反映出吊鉤周圍實時環境,“看這個,更准更放心!”
在線可視化在重慶城軌快線15號線一期項目應用廣泛。針對項目墩柱高、跨度大、設備多、環境復雜的工程特點,項目團隊採用雲監控和可視化技術,重點防范高墩大跨結構施工、特種設備規模作業、復雜環境跨線施工等安全風險,消除安全管理“盲點”。
除此之外,該項目還將首次應用由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新型智能挂籃設備。重心可調、自動行走、模板標高自動調節的全封閉新型智能挂籃,相比傳統挂籃,部件少、重量輕、重心低,安拆更加安全便捷。
項目總工程師樊業光介紹:“因為特殊結構設計,這種挂籃能智能調節重心,通過自動高精度走行方式,將兩側同步性誤差控制在毫米級,穩定性強,大大降低工人行走過程的安全風險。”這種全封閉挂籃外形美觀、結構簡單,還可一鍵完成模板合模、脫模及調模工作,顯著降低人工高空作業需求,最大限度減少臨空面,降低高空墜物、高處墜落風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