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讀懂三江源頭的別樣窗口
姜峰《走過青海》重慶分享會在精典書店舉辦

分享會現場。郭旭攝
人民網重慶6月19日電 (陳琦、姚於)四進可可西裡,跟隨巡山隊員穿越過廣袤、神秘而危險的無人區,“親密邂逅”了數不勝數的藏羚羊、野牦牛﹔六上三江源頭,與牧民管護員乘坐皮劃艇在通天河上巡過線,三次登上海拔4610米的黃河源頭牛頭碑……
6月18日下午15:00,人民日報記者姜峰做客重慶精典書店大講堂,圍繞新書《走過青海》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閱讀分享會,社會各界讀者200余人參加了分享活動。
分享會現場。郭旭攝
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致辭介紹,《走過青海》是作者姜峰六年來在高原大地的採訪親歷、見聞觀察、思考體悟,足跡與視角遍及河湟城市群、環青海湖地帶、柴達木戈壁、可可西裡無人區、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及沿線,將地理、人文、歷史、現實融為一爐,加上百余幅獨家紀實攝影,打開了一扇讀懂三江源頭、中華水塔的別樣窗口。
正如姜峰在自序中所說:“調到青海,我是主動請纓。”告別舒適區,選擇去青海,因為“山就在那裡,山無處不在”……
姜峰在青海工作6年期間,跑遍了青海72萬平方公裡的全部8個市州、45個區縣。莽莽昆侖、巍巍祁連,大湖冰川、戈壁天路,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寫下了一批沾泥土、帶露珠、有溫度的新聞佳品。
分享會上,作者姜峰講述了《走過青海》的創作過程,並與對話嘉賓、重慶市作家協會主席冉冉一起深度解讀大美青海。“如果我是一名畫匠,那麼青海就是我用慣的顏料盒,閉著眼也能找到心儀的色彩。”駐地青海六年,姜峰對“什麼是青海”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多元就是青海的底色,青海的美就是一張復雜而有故事的面孔——文化交融,多元共生。
姜峰新書《走過青海》。郭旭攝
值得一提的是,翻開本書,不僅有山川風貌,還有對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社會變遷、文化因襲、生態今昔、歷史鉤沉的觀察、思考和建言。除了宏觀體悟,更有扎進去的微觀見聞,包括一個個採訪對象真實、鮮活、精彩的人生和故事。
“這些都成為我報道和寫書的沖動與底氣。寫青海的書很多,但與作家們的作品相比,我首先是個記者。書的腰封上有句推薦語:一個記者對大美青海的深度解讀。誠如斯言。書中還配了150余張照片,大都是我在採訪一線拍攝的獨家作品。”姜峰表示,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人走近青海、了解青海、愛上青海。
分享會現場。陳琦攝
“成就一部美文,離不開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所謂行萬裡路,讀萬卷書,這本書不僅記錄了作者人生中美好寶貴的一段時光,也記錄了他奔走在青海大地上的個人體驗和滿腔熱情。”冉冉表示,除了社會現實層面的內容,這本書也讓人深深體驗到了美麗青海的詩性一面,《走過青海》是一本自然之書,也是一本生命之書,能加深人們對青海的美和自然的了解,也能讓更加了解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善待我們的家園。
分享會現場,讀者們與姜峰就本書閱讀的感悟進行了交流互動。通過此次分享會,深層次展示了高原生態文化和精神內涵,為廣大讀者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氛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