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川劇教學名片 激發學校發展新活力

今年“六一”,永川區三教小學川劇節目《巴蜀神韻》,作為全市選送的3個節目之一參加重慶市新時代好少年“六一”展演活動。三教小學為何能夠在全市學校中脫穎而出?學校川劇文化的打造為其注入底氣。
永川區三教小學參加重慶市新時代好少年“六一”展演活動。永川區三教小學供圖
讓川劇文化融入校園
漫步在校園長廊,一面面圖文並茂的川劇宣傳欄映入眼帘,川劇名人故事、臉譜剪紙與繪畫作品,無不體現出校園生活的多彩多姿。
作為重慶市鄉村少年宮學校,三教小學將川劇作為鄉村少年宮重點打造的特色課程之一,不僅邀請青城山派茶藝傳承人王子亮、汪丹丹到校傳授川劇技藝,還組織部分教師學習川劇。
“為了上好特色課程,部分教師跟著王子亮、汪丹丹等非遺傳承人學藝,並向永川區文化館老師請教川劇藝術。”三教小學黨支部專職副書記張偉表示,如今,川劇變臉、吐火、茶藝等特色演出已成為鄉村少年宮的一張名片,本地學生受益匪淺。在重慶市文明辦組織的“尋根鄉愁,麥田廚藝節”活動中,谷邦宏的變臉、周瑀漩的茶藝表演得到重慶市文明辦、永川區文明辦等單位的稱贊,美麗的俏花旦、英武的刀馬旦、威風的旗手等扮演者的表現也十分精彩。
讓川劇元素融入課堂
一日下午,在三教小學的音樂課堂上,正進行川劇演唱比賽。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和著歡快的韻律舞動身姿,將川劇的“手、眼、身、法、步”一一展示,自然流暢的動作和自信陽光的神情渾然一體。
其實,三教小學不僅把川劇元素與音樂課相融合,還與語文、數學等課程相融合,打通學科之間的“阻隔”。課堂上,學生呈現出最舒展的狀態:戲劇游戲、角色扮演等,總能吸引他們的目光﹔小劇場、舞美設計,總能看到他們自信的表達,達成專注的探究、團結的合作,更讓他們增長見識,提升自我。
在課程的引領下,學習內容是鮮活的,學習規則是有序的,學生自主、自由、自在地深度學習,學校的課程結構、教研方式、學習生活也悄然發生著改變,教師的課程理念、合作精神、專業成長實現了質的飛躍。
讓川劇文化成為校園品牌
“手和腳的動作是咱們學習川劇基本功的基礎,要做到指有指法、站有站相”“手輕輕發力,注意神態,你看,像老師這樣”每天課后延時服務,教師肖雪琴都會組織川劇興趣小組的學生學習水袖等技藝。
“剛開始學川劇的時候,我隻覺得好玩,加上自己本身也喜歡唱歌、跳舞,所以就報名川劇興趣小組。”學生陳溢漳說,現在川劇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希望能將這項傳統藝術堅持學下去。
加強特長學生和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的培養和訓練,是學校推動川劇文化走出校園、走向大舞台的有力舉措。三教小學成立川劇興趣小組、繪畫興趣小組等特色小組,經過自主報名、篩選,在全校中高年級的學生中培養一批川劇“小戲迷”。
“人人有舞台,個個有才藝。隻有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登台表演,才能更好地激發他們學習川劇的內生動力。”三教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涂珍超表示,學校將依托傳統川劇節目打造特色品牌,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編排出《巴蜀神韻》等系列節目。下一步,學校將邀請更多專業教師到校深入指導各興趣小組,進一步激發師生學習與傳承川劇的興趣。(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