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助力鄉村振興?重慶展示創新成果

科技如何助力鄉村振興?7月27日,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舉行重慶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現場觀摩會,匯集展示了糧經作物、農業裝備、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資源環境、鄉村經濟和信息等多個學科的創新成果。
水稻優新品種展示。趙國淦攝
據了解,為解決重慶丘陵山地機械化種植水稻難度大,防治雜草的除草劑用量大等問題,重慶市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李賢勇研究員帶領的水稻研究團從全國各地搜集到近萬份資源材料,選出能夠在淹水條件下正常發芽的資源材料或者親本,進而配組耐淹水新品種。從顆粒不收,到成功培育出整精米率高達65%以上的“神9優28”水稻品種,團隊克服重重困難。與傳統的人工插秧相比,這種淹水直播技術不僅省力省時,還可實現“以水壓草”,減少除草劑的施用,有利於農業環保。
眼下正是玉米、大豆生長旺盛期,園區裡金黃的玉米個大而顆粒飽滿,玉米行間,種植的大豆也快到了成熟期。近年來,隨著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推廣試點,重慶可畝產玉米500公斤,大豆100公斤。綜合畝產值約2000元,純收益800元以上。
在重慶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內的魚菜共生AI工廠,可實現蔬菜單位面積產量高,年產量20噸/畝,養魚密度100公斤/立方米,餌料系數降低20%,生長周期縮短1/2。此外,通過種養耦合全循環,蔬菜栽培氮肥全替代,每年還可節水節肥50%以上,整體節省勞動力80%以上。魚菜共生AI 工廠以輕簡化、模塊化、標准化、高效化,搭建起“種養循環、綠色高效、資源節約、智能智慧”的種養模式,讓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一體實現。
魚菜共生AI工廠。趙國淦攝
據了解,重慶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作為重慶高新區的農業科技明珠,立足山地資源稟賦,在“雞窩地”裡謀“糧”策、“巴掌田”上出實招,加快了科技成果向農業生產力的轉化,提高了農產品的增值空間和商品轉化率,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探索出丘陵山區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近年來,在科技創新助力下,重慶農業鍛長板補短板,涌現出連續兩次打破國內冬油菜品種含油量最高紀錄的“慶油3號”“慶油8號”,優質高產、綠色安全、輕簡栽培水稻品種“神9優28”,全國辣椒市場8個辣椒代表品種行業用語之一的“艷椒”等一大批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農業科技成果,助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8年的58.6%提升到2022年的62%,實現2022年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2012.05億元,同比增長4.0%。
“下一步,重慶將持續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深化拓展實施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和服務在線化等智慧農業四大行動。”重慶市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劉貴忠表示,重慶將重點開展丘陵山地智能農機裝備、復雜氣候地形農業遙感監測、圖像識別與動植物生長模型研發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國家數字農業區域創新分中心(西南)、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創建,深化拓展“數字農業+金融+保險”等融合發展模式,推動農業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同時深入開展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鄉村數字人才隊伍建設,有效提升服務數字農業發展能力。(周小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受降雨影響 重慶12條河流超警10條超保
- 人民網重慶7月28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據重慶市水文監測總站監測,27日8時至28日8時,重慶市西部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其余地區小到中雨。沙坪壩、九龍坡、北碚、大足、渝北、巴南、江津、合川、永川、潼南、銅梁、榮昌、璧山等13個區縣出現暴雨,其中沙坪壩、大足、合川、永川、潼南、銅梁、榮昌、璧山等8個區縣出現大暴雨,大足出現特大暴雨。…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