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縣人民醫院:建設類器官緩存實驗室 提升腫瘤防治水平

惡性腫瘤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成為當前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重要熱點。為了提升醫院惡性腫瘤防治能力及科研能力,石柱縣人民醫院建設了類器官緩存實驗室。
類器官緩存實驗室授牌儀式現場。石柱縣人民醫院供圖
加強腫瘤防治工作
共建類器官緩存實驗室
5月16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與石柱縣人民醫院共建類器官緩存實驗室授牌儀式在石柱縣人民醫院舉行。
“此前醫院領導了解到,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腫瘤中心已經在類器官實驗室中開展了相關工作,並且在腫瘤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為了能夠提升我院腫瘤科研水平,於是選擇共建類器官緩存實驗室。”石柱縣人民醫院病理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唐大峻表示。目前實驗室由院長擔任負責人,兩位副院長擔任實驗室副主任,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腫瘤中心博士王海霞對實驗室相關工作進行指導。
2021年1月28日,科技部下發的《關於對“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6個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中,把“基於類器官的惡性腫瘤疾病模型”列為“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首批啟動重點專項任務。出於對未來腫瘤防治工作的謀篇布局以及響應國家政策,石柱縣人民醫院建立了腫瘤類器官緩存實驗室。
作為渝東南地區首家建設類器官緩存實驗室的公立醫院,近年來,石柱縣人民醫院始終致力於提升腫瘤防治技術水平,加強醫院腫瘤防治體系建設,切實為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類器官緩存實驗室
實現腫瘤患者個性化精准治療
什麼是類器官實驗室?唐大峻介紹,腫瘤類器官是直接來源於患者的腫瘤組織,經3D培養而建立的離體三位模型,已被証實與患者腫瘤的病理組織學特征、分子特征、藥物敏感性等保持高度一致。同時,其藥物敏感性預測患者療效准確性較高,因而得到廣泛的關注和臨床應用探索。
在臨床實踐中,醫師可視患者的具體情況,並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選擇性建議其進行基於類器官的藥物敏感性檢測,為患者后續用藥選擇提供參考。
類器官相比其他藥敏檢測方法,其便捷性、低成本、時效性、有效性都有著獨特的優勢,可用於上市藥物研究,代替患者做藥物試驗。當與免疫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混合在一起時,腫瘤類器官將變成腫瘤微環境的模型,這就使得免疫腫瘤學應用成為可能。新出現的証據表明,在個性化治療環境中,類器官可被用於准確預測藥物反應。
“將腫瘤物從患者體內取出后,通過一系列的處理,提取出我們需要的部分,然后在3D模型中進行培養。這種培養方法模擬了人體的各種生長環境,包括溫濕度、神經刺激、內分泌刺激等。”唐大峻說,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腫瘤物的無限增殖,在適當的時候醫務人員可以利用培養出來的腫瘤物進行相應的藥敏實驗,為腫瘤患者進行更精准的藥物篩選,實現個體化精准治療。
搭上腫瘤科研“快車”
提升腫瘤科研能力
為了提升縣域腫瘤防治工作,早在2020年,石柱縣政府、石柱縣人民醫院就分別與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建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腫瘤醫院和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腫瘤防治中心。
“為搭上腫瘤醫院的科研‘快車’,我們醫院和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合作,共建了類器官緩存實驗室,支持我縣腫瘤防治中心建設。”唐大峻表示,目前國際國內的醫學生物基礎研究已經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基礎實驗研究對醫學的探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建設類器官實驗室能夠為醫院的腫瘤防治工作帶來哪些變化發展?患者又能夠獲得怎樣的健康福祉?
石柱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秦保平介紹,病理科作為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橋梁學科,在腫瘤防治工作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實驗室的建設,能夠提升病理科及相關科室人員的科研水平及科研意識,發現和培養本領域的科技人才,加快加大醫院的學術成果產出,助力醫院科研實力的提升,以及腫瘤防治水平的提高。“對於患者,特別是晚期難治性腫瘤患者,這是一個變不可能為可能的途徑,最終讓我縣患者獲益。”(劉林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