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海眼村:人大代表認領“責任田” 撂荒地煥發生機

海眼村“稻+N”種養模式下水稻成熟。木洞鎮供圖
一場大雨后,初秋的巴南區木洞鎮海眼村籠罩在一片雲霧中,迎來了新一年的秋收時節,十幾台聯合收割機在稻田裡穿梭,所到之處隻剩下一排排整齊的稻茬,一顆顆飽滿的稻粒傾瀉而出,匯入一輛輛運糧車,豐收的喜悅蕩漾在人們的臉上。
讓人想不到的是,過去這裡曾是一片撂荒多年的土地。“這片梯田位於山垅,由於村裡勞動力外出務工、水利設施缺少維護等原因,致使這片土地長期無人耕種,隨著一批‘城裡親戚’的認領認種,這片撂荒地又開始煥發了生機。”木洞鎮人大主席唐智說。
唐智所說的“城裡親戚”,指的是市、區人大代表。在巴南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永全的倡議下,市、區人大代表相繼在海眼村認領撂荒耕地,每畝地每年繳納認領金2000元,收獲季節每畝地為認領人提供至少600斤谷子,可以按月加工並郵寄到家。
這只是人大代表解決撂荒地開發利用難題的一個縮影,在永全主任的指導關心下,木洞鎮探索推廣了“自種、幫種、代種、統種”四種模式,有效解決了撂荒地“誰來種”的難題。
海眼村農民豐收節。木洞鎮供圖
唐智介紹,木洞鎮通過向有意願種植且有勞動能力的承包戶積極宣傳土地承包政策,講清利害關系,督促其“自種”﹔針對有種植意願無勞動能力的承包戶,人大代表動員其委托親友鄰裡、種田能手等代為“幫種”﹔採取扶持、技術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引進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代種”﹔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耕作的方式,對零散閑置且無業主參與代耕、流轉的撂荒地進行集中“統種”。
同時,建立農田統籌建設機制,解決撂荒耕地“不好種”難題。堅持“小改大、零改整”實施水田宜機化改造,將小塊水田並整成連片、規范、平整的大塊高標准農田,適應機械化作業要求,按照“坡改梯、陡改緩”實施旱地宜機化改造,將異形土塊改造成適應全程機械化作業線路。按照循環化、生態化理念,引導規模化的養殖設施與宜機化的耕地協同配套,大力倡導畜禽糞便就近還田利用,減少化肥使用,穩步恢復土壤質量。
推行“稻+N”新型產業模式,解決撂荒地“收益少”難題。探索“稻鰍共存、稻魚共育、稻鴨共生”的理念發展特色有機食品,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全程採用綠色防控、人工鋤草,積極推行“稻+N”新型產業模式,在王家咀片區種植水稻110余畝,養殖稻田鰍、稻田魚6000余斤,養殖稻田蛙、虎皮蛙20000余斤,農戶每畝產值從1400元增至2500元,並在解決撂荒地的基礎上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實現從播種、收割到烘干、倉儲、銷售的一條龍服務。
如今,在人大代表的推動下,海眼村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快推動3200畝高標准農田建設,預計水稻畝產達到800斤,旱稻畝產達到1000斤,高粱畝產達到800斤,畝均增收達50%以上、降低成本500余元,努力走出丘陵山區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朱燕園、李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