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教育

第39個教師節 帶你揭秘重慶大學“材料天團”

2023年09月10日11:04 |
小字號

新材料被稱為“產業的糧食”、“發明之母”,代表科技水平的前瞻性指標。近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頻頻傳來好消息:“鎂離子電池”和“鎂固態儲氫材料”相繼榮獲國際鎂協“未來技術獎”、全球最大鎂合金汽車壓鑄件試制成功……

如何凝心聚力攻破材料關鍵技術,如何培養國家戰略需求的創新人才?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人才培育-科研服務”聯建聯動協同育人的新模式,堅持以業務聯系為基礎、以黨建共建為紐帶、以資源共享為依托、以融合發展為目標。

近年來,學院形成了多個特色黨小組,釋放出黨建“大能量”,同時涌現出重慶新時代好老師、重慶最美教師、重慶市最美科普志願者等為代表的優秀教師。在第3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一起來看重慶大學這支“材料天團”。

搭建科教產教融合平台

強強聯手融合育人

學院教授王敬豐長期堅持以科教產教融合培養為模式、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教書育人理念,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人才培養深度融合,堅持與寶鋼金屬等頭部企業共建產教聯合培養研究生,指導博士生李竑芸獲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產業賽道國賽金獎。

王敬豐在寬幅阻燃型材生產線工作。重慶大學供圖

王敬豐錨定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和能源採掘升級換代對結構功能一體化鎂合金的緊迫需求,帶領團隊挑戰鎂合金力學與功能特性不兼得的國際難題,與學生一道深入生產一線,經上千次材料優化、上萬次實驗驗証,長期駐廠試驗,開發出高強阻尼鎂合金、高強可溶鎂合金、寬幅中空鎂合金型材等,並牽頭獲重慶市技術發明一等獎。

“團隊同寶鋼金屬強強聯手,在雙方產學研用全方位合作模式下,我們不斷向寶鋼輸送鎂合金領域關鍵人才,項目團隊成員的研究生也納入了重慶大學-寶鋼金屬聯合培養計劃。”作為重慶大學材料學院黨委書記,王敬豐結合自己的教書育人實踐,大力推動學院與行業頭部企業、重點科研院所開展黨組織共建,實現優質黨建資源整合、科研平台融合、育人力量聚合的大融合格局,獲重慶市教育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重慶市“新時代好老師”等榮譽稱號。

厚植精神沃土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學院教授呂學偉主動將“三線建設精神”等融入教學及科研中,帶領團隊長期瞄准國家特色釩鈦戰略資源高效利用的技術需求,自主開發行業首套超高溫真空物性測試系統,並實現了成果轉化,為實現我國關鍵材料的自主保障和前沿技術的突破作出貢獻,牽頭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1年12月,呂學偉帶領“釩鈦冶金及材料”特色黨小組赴攀枝花市開展“三線建設精神”實地研學活動。此行,讓學生對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三線建設精神”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和更深刻的體會。

呂學偉深入攀枝花固廢處理生產現場進行技術調研。重慶大學供圖

呂學偉指導的研究生單成,是重慶大學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在偏遠山區支教1年,榮獲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其培養的30余名研究生,扎根國家戰略企業、行業重點企業和西部艱苦地區……他們,作為新時代青年,將“青春詩行”寫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勇攀科研高峰

鎂合金汽車壓鑄結構件取得新突破

學院教授蔣斌圍繞鑄造鎂合金開發及其在汽車上的應用,組建來自不同專業系的多名黨員在內的鑄造鎂合金創新小組。

近日,蔣斌帶領小組成員和相關老師,攻堅克難,與重慶博奧鎂鋁金屬制造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開發,成功試制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鎂合金汽車壓鑄結構件,將有力推動鎂合金在大型復雜結構領域的進一步大規模應用。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蔣斌。重慶大學供圖

超大鎂合金構件開發只是鑄造鎂合金創新小組潛心科研、勇攀高峰的一個縮影。

“希望每個學生學成之后,都能成為行業的翹楚,能夠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成為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在從事科研工作的20多年裡,蔣斌扎實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急需,領銜科技部“高性能鎂合金材料及應用”團隊,建立了重慶市首席專家工作室,構建了以年輕人為主的優勢團隊,積極推動科技同經濟深度融合,加強創新成果轉化,部分材料與產品已批量應用。他也被評為2022年重慶市最美教師。

播撒希望“種子”

讓“后浪”翻騰

學院教授張育新2020-2022連續三年入選科睿唯安ESI高被引科學家,也是重慶市最美科普志願者。他積極組建硅藻特色黨小組,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帶著獨具優勢的技術、智力、文化等資源,傾力服務鄉村振興。

張育新在實驗室指導學生。重慶大學供圖

張育新帶領學生李凱霖等人,從大一到博士畢業,經過技術攻關,運用三大創新技術,研制出硅藻基新型硅肥(“硅根結蒂”),不僅能夠提高作物抗虫、抗病、抗倒伏能力,同時也具有糧食增產和土壤修復的功效。“硅根結蒂”團隊在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金獎,並取得紅旅賽道唯一“最佳鄉村振興獎”。

同時,張育新不斷創新科普教育模式,引導和培養幼兒園學生、小學生、中學生的好奇心,在孩子們心中播撒科學種子,為未來基礎研究人才培育打下基礎。近年來,他創作出的《材料之美》《神奇的硅藻》《水的故事》等系列科普講座及科普作品深受孩子們的歡迎,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播撒‘種子’,讓‘后浪’翻騰。”作為青年黨員教師,張育新希望在教育事業上把科研精神源源不斷地傳遞給求知探索的學生。

創建一流期刊

提高鎂科技界話語權

依托重慶大學在鎂合金領域的學科優勢,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復生於2013年創辦了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簡稱JMA,中文名為《鎂合金學報(英文)》)。

辦刊之初,期刊沒有經費,人手緊張。編輯部和鎂中心組建起JMA特色黨小組,為期刊發展默默貢獻。教授們為跟國外專家約一篇稿子,因時差,常常需要在深夜約稿﹔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不忘宣傳期刊﹔JMA編輯部的工作人員辛勤耕耘,常常加班到半夜。他們是新時代奮進在時代前列的“材料人”群像的代表,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不計個人得失、努力向上的精神,使得JMA在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突破。

JMA的編委由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韓國、英國、俄羅斯、意大利等全球23個國家的85名鎂合金領域知名專家構成。目前,JMA已被SCI、EI、Scopus、CA、CSCD等國內外重要數據庫收錄。最新影響因子為17.6,位居全球SCI收錄的78種冶金與冶金工程類期刊第1位,JCR分區1區,中科院期刊分區1區。

潘復生與金屬所JMST和金屬學報編輯部合影。重慶大學供圖

目前,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已與20多個行業頭部企業簽訂組織共建協議,學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和地區發展需求,新成立儲能材料系,加強有組織的科技攻關和人才培養。

在學科建設上,材料科學領域ESI進入到全球前0.43‰,位居全球56名,為重慶大學“雙一流”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特別是在輕合金與材料微觀組織表征方面,形成了國際知名的優勢學科方向。

王敬豐表示:“學院黨委將持續推動學院黨建與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推動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周小平)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