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慶市普通中小學優秀班主任·我的育人故事
渝北區兩江小學校幸興:如果教育有顏色 那應該是五彩斑斕的

在第39個教師節前夕,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發布了2023年普通中小學優秀班主任宣傳人選名單。即日起,為突出“躬耕教壇 強國有我”教育主題,共興尊師重教風尚,人民網重慶教育頻道將通過系列育人故事,細描一位位各具特色的班主任,展現他們的師德風范、教育智慧和生動實踐。
幸興, 渝北區兩江小學校2020級1班班主任、語文老師,渝北區骨干教師,2018年、2022年兩次被評為渝北區優秀教師,2009年、2023年被評為渝北區優秀班主任,所帶班級曾被評為渝北區優秀班集體,曾獲區教學成果一等獎。
於學業,她傳道、授業、解惑﹔於學生,她喚醒、引導、激勵。 “成為一名優秀教師,不僅要當好學生思維的引路人,還要扮演好心靈療愈師一角。”18年教學生涯,師者、朋友、家人,幸興在不同的身份間自由切換,把最好的時光獻給三尺講台。
因勢利導
多元角色切換
積聚正能量,成為“紅色班主任”。孔子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班級清潔日常維護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一開始我反復叮囑,但是實際效果並不明顯。后來及時改變策略,無論課前課后,我都會邊做邊說‘地上垃圾撿起來’。”幸興稱,剛開始隻有她撿,后來跟在旁邊的學生也撿,再后來,學生會主動去撿。
學生每天都在親身感受教師的行為舉止,並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做出最細膩的情感反應。做一名“紅色班主任”,要用自身的善良、寬容、正直、睿智、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體驗去激發和感染每一個學生。
課堂時光。受訪者供圖
和孩子一起想象,成為勇於探索的“金色班主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激發創造力對實現自我價值具有極大幫助。幸興介紹,課堂上,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已經成為常態﹔主題班會和課外實踐活動是孩子們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陣地﹔學校的科技節是他們展露拳腳的舞台。
充滿歡樂,做保持童心的“橙色班主任”。當學生玩耍時,幸興會加入他們到操場上盡情撒歡﹔手工課上,融入他們,做一些天馬行空的小創作﹔花園裡,拿起放大鏡和“環保小衛士”們一起探尋花園裡的自然奧秘。
挫折相伴,做感悟堅持的“綠色班主任”。學校“特色五節”期間,學生付出努力卻與獎牌無緣,幸興及時安慰﹔當“文明班級”花落別家時,她會帶著學生一起反思﹔當“重點看護”的“刺兒頭”再次犯錯時,她循循善誘讓堅持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一以貫之的品質。
統籌、溝通
讓“雙減”政策落地開花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解決作業設計問題,在減數量的同時不減質量是關鍵。幸興通過調查發現,由於班級任課教師之間溝通不暢,導致作業布置不盡合理﹔有些不用動筆的作業,在學生看來就是不用做的,直接忽略。
針對這些情況,幸興組織各科任教師新建作業管理群,每天統籌管理作業數量、質量和類型,改變“各自為政”的狀態,爭取把學生的作業“消滅”在校內。同時,積聚眾人智慧,設想是否可以在一個大單元大背景下,各科教師合作設計作業,融入不同學科知識點,讓學生可以一次性完成所有作業。
教學一角。受訪者供圖
家庭實踐作業也是減少書面作業的一種有效方法。但有一部分家長聽到實踐作業就頭疼,認為是變相給家長留作業。如何才能讓家長不反感實踐作業?
一方面,幸興與家長進行多番談話,有效轉變觀念。另一方面,抓住每次實踐作業的機會,和他們分享同樣作為家長這個角色,怎麼面對孩子的實踐作業。比如孩子要完成繪畫類或者小報類作業,“懶”得管他畫什麼、寫什麼……家長也慢慢明白,這種“懶”是一種放手,過程引導更重要,能有效鍛煉孩子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不止於教學
還要當好心靈療愈師
對於如何當好一個班主任,幸興給出了兩個字:陪伴。在她看來,老師不僅是思維的引路人,還是一位心靈療愈師。
“22歲剛畢業時任教職高,那些孩子站起來跟我差不多高。”回憶剛入行時,幸興覺得那個時候備課不夠精細、過於主觀,導致課堂上比較混亂。18年慢慢摸索下來,幸興在接手新班級后總能及時根據學生反饋調整備課內容,摸透每個學生的行為習慣。
對於性格不合群的這類學生,幸興會給予更多關注。這裡的關注不僅僅是找他們談話,更多的是上課時多把目光投注在他們身上,或者下課時摸摸頭,幫系紅領巾,偶爾給予一些小獎勵,成為他們可以傾訴心聲的伙伴。此外,幸興每周會定期在班上分享正能量的案例,例如名人故事、革命事跡或者身邊的榜樣,讓他們從別人的經歷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做了18年教師,幸興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從踏上崗位那一天,老師在教學的同時也在不斷學習、累積經驗、收獲成長。老師就像教練,學生好比運動員,教練可以跑不過運動員,但可以指導運動員怎樣跑得更快。無論跑得快還是慢,希望學生每個階段都可以專心做好一件事,小時候做好知識儲備和行為習慣的培養﹔長大后,用心做事,踏實做人。(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