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吊腳樓 就是留住土家人的根

河灣山寨全景。通訊員 段成軍 攝/視覺重慶
桂花香氣溢滿村寨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水河鎮河灣村村民張世遠家新修的吊腳樓,已臨近完工。
奇怪的是,吊腳樓的左邊部分是新房,右邊部分卻依然是歷經半個世紀風雨的舊房。
“河灣山寨的房子,以傳統的土家吊腳樓為主,很多都有近百年歷史。”在張世遠看來,要留存寨子的歷史和文化,就要盡可能保留傳統的建筑樣式,“左半邊垮完了,就買來木料重新建。新建部分也盡量修得和原來一樣。”
河灣山寨坐落於酉水河畔,已有600余年歷史,被譽為“中國最美土家山寨”和“土家文化發祥地”。
如今,酉陽正著力發揮河灣山寨山水自然資源稟賦,結合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資源,在保護原鄉自然特色的同時,從細節著手,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河灣山寨,成為人們詩意棲居、安放鄉愁的地方。
保持山寨傳統風貌
留存歷史和文化
河灣山寨依山臨水而建,階梯式布局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走進河灣山寨,隻見古木參天、翠竹青青,風格一致的土家吊腳樓掩映於綠樹繁花間。
張世遠家的吊腳樓旁,一棵枸檀樹和一棵野漆樹合二為一,軀干連軀干,根須接根須,被當地人稱為和睦樹。
去年5月,酉水河鎮鎮長姚登明時常從樹下經過,“和睦樹下,有一棟建了近百年的吊腳樓的堡坎發生了垮塌,整棟房子都要倒了。”
可房屋的主人不僅自己不管,也不讓村裡幫忙修繕。
“這些吊腳樓都是村裡的寶貝,保護都來不及,怎麼能讓它垮了呢?”於是,隻要一有空閑,姚登明就登門和房主拉家常、了解情況。
“老輩子,堡坎垮了,房子就保不住了,怎麼不修呢?”
“垮了剛好可以起個水泥房子。”
“你看寨子裡都是吊腳樓,你起個水泥房子在中間多難看。”
“我住了半輩子木房子,就想起個水泥房子哦。”
“你看,這些吊腳樓有我們土家人的歷史和傳統。如果都整成水泥房子了,后人到哪點去找自己的根呢?”
“垮成這個樣子了,我自己又搞不動,怎麼辦?”
“村裡幫你修,還有資金補助。”在姚登明的勸說下,老人最終同意修筑堡坎,並修繕已有些破損的房屋——“堡坎都修成傳統的‘虎皮紋’樣式﹔房屋修繕就是拆除破損的窗櫺、門板等構件,再按原樣重新制作安裝。”
去年5月,利用傳統村落保護資金及村裡自籌資金共計100余萬元,河灣山寨在保留寨子傳統風貌的基礎上重新修筑了20余處堡坎,還將寨子裡的人行便道“坡改堤”,在路旁修建了花圃……
取締違建釣魚平台
守護酉水河一河碧水
酉水河蜿蜒流淌,將河灣山寨分為東寨和西寨﹔山水相依,又在東寨和西寨兩側勾勒出許多水巷。
水巷裡,不時有烏篷船或機動船駛過,在碧波蕩漾的水面上留下道道漣漪。臨水而居,河灣人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自用船。
“以前,這些船隻既是打漁船也是交通工具。”河灣村黨支部書記彭明介紹,實行十年禁漁后,村民的船隻僅作為自用的運輸和交通工具留存,“現在大家都知道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守護好我們的家園,非法捕撈的行為已經很少見了。”
不過,一年多前,酉水河河面卻密布著上百座違建的釣魚平台,平台周圍還時常漂浮著垃圾和油污。
“十幾年前,酉水河上修建了石堤電站,攔河筑壩后抬高了河面。”彭明告訴重慶日報記者,不知道誰開了頭,把幾十隻浮桶連起來,在上面搭建簡易的房子,供人釣魚。短短幾年時間,酉水河河面上的釣魚台就達到了104座,其中河灣村就有60多座。
“一個釣魚台有36平方米,一年收入能有兩萬元左右。”村民白某修建了3個釣魚台,幾乎天天客滿,“錢是好賺,但也怕客人掉到水裡頭。”
不僅如此,釣魚平台產生的垃圾和生活污水幾乎都是直接排入酉水河,每個釣魚平台周邊都圍著一圈垃圾和油污,酉水河水質越來越差。
去年5月,酉陽9個部門成立綜合執法隊,並結合拆除補貼政策拆除了酉水河上的所有釣魚平台。
“河灣村拆除了4320平方米釣魚平台,按建造成本每平方米補貼350元,涉及27戶村民。”姚登明介紹,拆除釣魚平台后,相關部門又對27戶村民進行了妥善安置,“比如有一戶人家,我們引導他將房屋按整體風貌改建成了民宿,還幫助他做起了紅白喜事設施、設備租賃生意。”
打造休閑垂釣基地
豐富河灣旅游業態
船行酉水河,青山綠水在雨中宛若一幅山水畫。
行至酉陽與秀山交界處,船隻緩緩拐進一條水巷。水巷入口處不足十米寬,兩岸植被茂盛。再往前行駛十余米,眼前豁然開朗——水巷裡竟藏著一個水面面積逾百畝的港灣。
“這是長遠村紅岩洞,屬於大河灣區域,目前正在與河灣山寨一體打造。”酉水河鎮黨委書記戴超介紹,酉陽正對河灣山寨所在區域進行旅游總體規劃,紅岩洞將被打造為河灣山寨配套的休閑垂釣基地,豐富大河灣區域旅游業態。
紅岩洞水域偏居一隅,青山如臂彎環抱著一汪碧水。與時有游船經過的酉水河主河道相比,這裡更為隱秘而安靜,也成為魚兒喜歡的覓食區域。
“紅岩洞目前居住著21戶人家,我們計劃對每家每戶進行‘微改造’,引導他們開設民宿或農家樂。”戴超介紹,“微改造”主要涉及外牆統一風格改造、改旱廁為水廁、寨子便道建設、建設化糞池及污水處理設施等。
村民冉光榮的房子被裝飾成土家吊腳樓的樣式,房間也被改造成了單間配套,“搞個農家樂,讓來釣魚的游客有吃有住。”
前不久,紅岩洞的21戶村民每家抽出一人參加了在河灣村舉行的廚師培訓,為開設農家樂做好准備。
“我們還要在紅岩洞河灣建設固定釣位,方便游客在非禁漁期垂釣。”戴超介紹,釣位的建設也將嚴格遵循生態環境保護要求,“不改變和破壞自然山形、河流岸線,不佔用天然河道,垂釣中也嚴格要求生態、環保。”
如今,紅岩洞休閑垂釣基地已具雛形,不少周邊游客慕名前來。(陳維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