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竹筍成熟時 千裡人團圓

9月6日,陽光穿過竹林的縫隙,稀稀疏疏洒落在方竹筍林。一大早,李偉就跟著父母一道帶著臨時聘請的採筍工,進山採筍。
金佛山的方竹筍與其他筍類不同,每年從海拔2000多米到低海拔1400多米地區依次生長。採筍季便從立秋開始,持續至中秋左右結束。
金佛山人世世代代採筍。臨近立秋,不管離家多遠,在外打拼的人都會像候鳥一樣,不約而同回家去。
比起春節,金佛山每年50天左右的採筍季,更像一場親人們相聚時間更長的團圓季。
李偉在金佛山採筍。陳姍攝
“新疆、青海也好,浙江、上海也好,不管千裡萬裡,基本上都要回來。”頭渡鎮方竹村黨總支書記張承華解釋,頭渡鎮筍農約有2300人,其中1600人左右在外務工。
李偉家在頭渡鎮柏枝村,從太爺爺輩開始就是筍農。現在經營管理的筍場是從國有林承包的,已經26年了。雖然常年在福建務工,但一到採筍季,李偉便會在立秋前趕回家。剛三十出頭的他採筍“工齡”10年,已經挑起了家裡採筍的大梁。
李偉家的筍場海拔較高,採筍時間更早一些。為趁早完成搶“鮮”,李偉家今年臨時聘請了8個幫工採筍。他們和李偉一樣,都是當地的筍農,但因為自己筍林海拔低,還採不了筍,就臨時當起了幫工。
“先幫高海拔的,掙點別人家的採筍錢,再給自己家的採,兩頭掙錢,不耽誤活。”58歲的王先華是這批幫工裡年紀比較大的,但對於採筍,幾十年來,王先華甘之如飴。“在沿海打工40多年了,每個月能掙五六千塊,但是一立秋,大家都知道我要回老家,雷打不動一定回來採筍。今年,我是從福建晉江趕回來的。”說起來,很多人都跟他一樣,八九月打工已經很熱了,但是回家既能避暑,還能採筍。
採筍的工作比起在外務工也並不輕鬆。大家每天早上5:30吃早飯,喝過油茶,就得開始一天的工作,中午吃完飯又要忙到太陽下山。每天採筍200公斤左右,多的時候可以達到500公斤,工資約200元一天。
李偉家的筍林面積在村裡算得上中等,除去採筍人工費用支出三四萬元,每年可收入20多萬元。而普通人家一年採筍也能掙幾萬元錢。
談及收入不錯為什麼外出打工,李偉說,隻要留好竹母,家裡有筍林是走出去的底氣,要讓筍林世世代代都能持續,就必須回家一趟疏竹,就是走到哪裡都有的牽挂。
“快來吃飯了喲!”在李偉母親朱澤潤的一聲吆喝下,一上午的工作告一段落,她催促著正在分揀竹筍的兒子,眼角溢滿了溫柔。
大家圍坐一團,桌上透亮的臘肉、糊香的辣椒、香甜的南瓜惹人垂涎。每天吃飯休息的時候,朱澤潤最是歡喜。她總覺得兒子在外面打工都是報喜不報憂,還是要一家人在一起,在身邊來得踏實。中秋的時候,在外讀大學的小女兒也會回來,一家人就能整整齊齊、團團圓圓。
李偉的父親再過兩年就60歲了,想讓李偉全面“接班”,李偉這幾年也一直在食品廠打工,每個生產環節他也在參與,等將來他也想回家也開個食品廠,把方竹筍賣得更“高大上”!
行走千裡,方竹是牽挂﹔敢走千裡,方竹是底氣。每當秋天的第一陣風吹到金佛山,他們就會回家,與家人相聚。到第二年,他們又會繼續期盼,盼望著方竹成熟時,家人好團圓。(鄧的、王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