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企”三向奔赴 重慶理工大學攜67項科技成果對接蓉企

科創名城與高水平新工科建設高校會碰撞出什麼火花?9月26日,由重慶理工大學和成都市科學技術局主辦的“校企雙進·找礦挖寶”科技成果對接重慶理工大學專場活動在該校花溪校區舉行。
參觀考察、合作簽約、成果發布……雙方表示,將發揮重慶理工大學創新資源優勢,搭建科研團隊與成都市相關區(市)縣、產業園區、企業,以及成渝地區相關市(州)的精准對接交流合作平台,進一步構建跨區域產學研協作新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活動現場。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合作共贏:
與蓉企簽約5大項目
活動現場,來自成都市投資促進局的相關處室負責人,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成都高新區、錦江區、綿陽市等相關區(市)縣科技主管部門負責人,以及來自成都的100余家高能級科技型企業代表來到重慶理工大學,一道搭建高校與企業的“握手通道”,為技術找市場、為高校暢渠道、為企業破難題,架起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溝通橋梁。
為推動校地、校企合作再上新台階,成都耐視特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德杉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國營錦江機器廠、成都蓉奧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優安協創科技有限公司,分別就工業互聯網邊緣計算基礎網關與軟件平台研發、基於多模態數據融合與增強的航空發動機葉柵性能預測關鍵技術研究、直升機涂層下腐蝕損傷無損快速可視化檢測技術、無人機智能體算法開發項目、管道承壓構件非線性超聲檢測研究及傳感器開發等5個項目與重慶理工大學進行現場簽約。
重慶理工大學與蓉企簽約5大項目。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校企合作是高校與企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產教融合是構建教育與科技、產業深度互動新格局新生態的關鍵舉措。”重慶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田波稱,雙方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以本次簽約為起點,持續深化交流、拓展合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創新成果:
67項科技成果現場發布
作為重慶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設高校,近年來重慶理工大學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優秀獎1項,省(部)級獎勵155項,國際發明專利授權9項、公開專利1000余項。
現場,該校車輛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兩江人工智能學院接連發布了“大量程納米時柵位移測量技術及器件”“航空發動機葉片數控砂帶精密磨削技術”“污染土壤評估及修復技術”“智能會計教育機器人”“抗耐藥鮑曼不動杆菌多肽外用藥物開發”等67項科技成果,囊括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醫藥康養等重點產業領域。
其中,在外骨骼機器人領域,重慶理工大學提出了離合式並聯彈性驅動器機構和多模態傳感下肢步態感知預測模型,解決了人體增能外骨骼峰值助力扭矩低、跟隨步態下耗能高等關鍵技術﹔建立了樓梯步態下的人機耦合動力學模型,研發主動式下肢助力外骨骼、被動式負重外骨骼等系列裝備20余套。其中被動式負重外骨骼裝備已被送往四川地震救援實訓基地、北部嚴寒訓練基地、石油勘探隊等需求單位,並與中船集團前衛科技展開了產業化合作,開始實現量產。
重慶理工大學相關研發團隊與到場企業、機構進行洽談。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多領域、多樣態的科技成果吸引了到場企業、機構與相關研發團隊進行深入對接交流,現場促成合作意向近40項。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長陳旭認為,重慶理工大學與成都合作空間廣闊,合作潛力巨大,希望成渝兩地創新主體推進市校合作朝著更深層次邁進。
思考:
助力形成新質生產力
對高校和企業而言,如何加強實質性深層次合作,提升人才培養精准性和匹配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和水平,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重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康騫在會上提出三點建議。
重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康騫講話。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加大校企合作,持續拓寬“雙向奔赴”通道。期待校企雙方以此次對接活動為契機,整合自身資源優勢,進一步構建合作新機制、營造發展新環境、暢通事業新循環、打造共贏新樣板,攜手構建發展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深化產教融合,持續提升“雙元育人”質量。期待更多成都企業、四川企業參與融入到學校的人才培養中去,進一步促進學校“專業跟著產業變、教學圍著市場轉、學生跟著企業走”﹔進一步催生協同育人的化學反應,實現產教融合從“一頭熱”走向“兩頭甜”,保障更多的重理工畢業生在川渝安身安家、建功立業。
強化多方協同,持續服務“雙城發展”需要。期待校企雙方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書架”走向“貨架”,為服務雙城發展作出應有貢獻。(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