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文物保護技術裝備學術研討會在渝舉行
大批文物保護“黑科技”亮相

9月27日,南岸區丹龍路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制器為先:文物保護技術裝備應用展”開幕。 圖為高氣密恆濕潔淨低氧庫房。
9月27日,由國家文物局、重慶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一屆文物保護技術裝備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行。
研討會以“裝備自主創新,助力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繼軍、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首席專家葛家琪、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歐陽 勁鬆等專家,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及應用工作取得的成果與成效,立足新形勢新要求,分析我國文物保護裝備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探討高新技術裝備持續賦能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趨勢與路徑。
圖為文物監測設備。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同日,“制器為先:文物保護技術裝備應用展”在位於南岸區丹龍路17號的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開幕,展示了全國近百家文博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共同研發的64件/套文物保護技術裝備及系統。
“該展由國家文物局、重慶市人民政府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是我國首個以文物保護技術裝備應用為主題的大型場景展,展示的裝備及系統都已投入應用,並全部實現了國產化。”展覽策展人、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周旸說,展品全面展現了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裝備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業態,是大批文物保護領域“黑科技”的集中亮相。
走進展覽現場的“畫游千裡江山——多感數字藝術空間”,眼前是流動的《千裡江山圖》山水畫卷,耳畔傳來悠揚樂聲,陣陣幽香扑鼻而來,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觀展體驗。原來,該空間運用全息投影、虛擬現實、光影特效等技術裝備,將《千裡江山圖》幻化為一場聲、光、影交融而成的“律動江山”體驗場景,通過畫作、造景、音樂、香氣等綜合體驗營造,激發公眾視、觸、聽、聞四感的體驗與想象。
“讓文物最‘長治久安’的環境就是穩定、潔淨,而這需要裝備給力。”周旸指著一人多高的高氣密恆濕潔淨低氧庫房介紹,該庫房用來保存非常珍貴的書畫類有機質文物,通過計算機控制,可形成恆濕、潔淨、穩定、低氧的保護儲藏環境,讓文物“安穩度日”。
在“高氣密恆濕潔淨低氧庫房”附近,展示著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館藏文物熏蒸器”。植物精油配合熏蒸器使用,可抑制和殺滅空氣中的浮游真菌,從而達到保護文物的效果。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2月26日,觀眾可微信搜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公眾號或者“三峽博物館參觀預約”小程序預約觀展。(記者 趙迎昭 李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把握陸海新通道建設機遇 推動"渝車出海"
- 人民網重慶9月27日電 (記者胡虹)27日,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金融峰會日常活動第三期——陸海新通道金聯體“渝車出海”經貿投融資合作對接會在重慶舉行。會議共邀請汽車、摩托車整車及上下游配套企業28家以及部分RCEP成員國駐華領館、外國駐渝機構、商協會、金融機構參會,搭建相關產業投融資及經貿信息對接平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