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條

在中國式現代化場景中謀劃拓展合作廣度深度——

千裡續寫“山海情” 魯渝協作譜新篇

2023年10月15日09:3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秋光明媚,水清魚躍。

10月14日,萬州區長灘鎮龍泉社區,在傅祥水產養殖開發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內,連片的魚池縱橫交錯,魚兒在池中暢快遨游。

在魯渝協作的支持下,龍泉社區與山東省浪潮集團合作,共同開發了一套智慧養魚系統,幫助養殖基地的產量增長近10倍。

山東、重慶,一對情深義重的“老朋友”:1994年,山東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的忠縣,兩地大規模交往帷幕由此展開﹔2010年以來,山東對口協作重慶14個區縣,雙方交流合作不斷走向深入,在產業協作、鄉村共建、人才交流等方面譜寫出新篇章。

產業協作

由農業向全域延展

水產養殖是龍泉社區的特色產業,早在10年前,傅永祥便在當地發展了200多畝水產養殖基地,但當時年產量僅有10多萬公斤。

傅永祥告訴記者,今年基地的產量將達到100萬公斤,與10年前相比,產量增長近10倍。為何能有如此大的增長?

2022年,龍泉社區與山東省浪潮集團合作,共同開發了一套名為“魚慧養”平台的智慧養魚系統。該系統通過配套建設物聯網等基礎設施,實現水產養殖過程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並生成數字模型,指導漁業養殖。

“我們前期部署了傳感器等物聯網設施,結合相關的專用分析軟件和互聯網,能實時對養殖數據進行量化分析,進而採取相應措施調控水質。”該平台技術人員介紹。

“這些養殖數據就是我的‘魚飼料’。”傅永祥用手機打開“魚慧養”平台程序,上面記錄著魚池中的水溶氧值、水溫、鹽度等各項數據,“一旦某個數據指標出現異常,系統立馬彈出預警信息,這極大減少了魚的病死率。”

在100多公裡外的豐都縣武平鎮新和場村,脫貧戶王文柯正忙著整地、清園,為明年的馬鈴薯栽種作准備。去年,他種植了10余畝馬鈴薯,畝產有3000多公斤,收入5萬余元。

“以前可掙不了這麼多。”王文柯告訴記者,過去種植的老品種馬鈴薯,畝產1000多公斤。換了新品種后,產量、收入實現倍增。

王文柯所說的新品種,是山東滕州市向豐都縣提供的脫毒馬鈴薯種薯,單產為當地原有品種的2.4倍。經過幾年的試種推廣,豐都在全縣拓展種植新品種馬鈴薯1.8萬余畝,畝均增收近3000元,帶動近6萬農戶增產增收。

產業協作一直是東西部協作的重點。近年來,魯渝產業協作在農業等相關領域深入推動,例如山東東營市通過“東蟹西引”,支持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黑水鎮平地壩村建成“東營酉陽稻田養蟹產業園”﹔開州區南門鎮按照山東壽光市發展蔬菜產業“六統一分”的規范,建設起開州魯渝(壽光)蔬菜現代產業園。

而在魯渝協作“升級版”中,協作領域由農業向全域延展。今年出台的《山東·重慶東西部協作第十九次聯席會議議定事項落實方案》,將“深化產業發展合作”作為重要內容,合作領域包括汽車、電子信息、生物制藥、裝備制造等,合作范圍包括產業配套鏈、要素供應鏈、產品價值鏈、技術創新鏈,外延正不斷擴大。

鄉村共建

兩地攜手建設魯渝協作示范鎮村

除了產業協作外,如何讓協作工作在重慶“生根發芽”,惠及面更廣?山東、重慶的選擇是:攜手建設鄉村振興示范鎮村。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開州區竹溪鎮靈泉村的旅游收入同比大幅增長,這讓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向周國欣喜不已。

“放假的第一天,靈泉村的游客接待量就超過了1萬人次。”向周國說,村干部、民宿和農家樂的老板假期都在“加班”,這個“雙節”靈泉村共接待游客近8萬人次。

如此大的人流量,靈泉村的接待能力有保障嗎?

作為重慶首批魯渝協作鄉村振興示范村,靈泉村在山東濰坊市的支持下,打造了“數商新農”平台,借助該平台,游客可在線查看村上的景點介紹、停車位數量、路線導航、餐飲服務等信息。

“這只是靈泉村兩大魯渝協作項目其中之一。”在濰坊市的幫助下,靈泉村還建成了1400畝智慧果蔬園,種植有無核沃柑、蘿卜、四季豆、豇豆等果蔬。“園內安裝有智能監控系統,我們在村委會內的智慧大屏上即可查看種植規模、土壤環境、長勢分析等數據。”向周國說,明年村上的沃柑將進入豐產期,預計產量能達到2100噸。

靈泉村的發展,是魯渝兩地建設魯渝協作鄉村振興示范鎮村的一個縮影。

在萬州區恆合土家族鄉石坪村,山東濟寧市投入250萬元建設鄉村文化藝術中心900余平方米,能夠承接200余人團隊參觀、研學﹔在巫溪縣通城鎮龍池村,山東泰安市幫助其引進山東一家企業的精釀鮮啤酒微型生產線,建設龍池村啤酒花園和田野秀場﹔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花田鄉何家岩村,山東東營市先后投入290余萬元,實施了非遺苗繡工坊、水稻高效種植氣象科技創新示范等重點項目,探索出“文創+貢米+互聯網+鄉村旅游”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前不久,在全市魯渝協作暨駐村幫扶工作推進會上,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將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結合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行動,借鑒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經驗,全力打造100個魯渝協作鄉村振興示范鎮村,並實施魯渝協作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行動。

人才交流

推進“組團式”人才協作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魯渝協作的背后,有一群跨越千裡而來的齊魯志士。

“一、三、五在縣城醫院看診,二、四、六到鄉鎮出診。”在武隆區中醫院副院長王錫的工作筆記上,寫著他一周的問診工作安排。

2018年,受組織安排,身為濟南市中醫院主治醫師的王錫來到武隆區中醫院,開啟了他的挂職工作。他原本以為在挂職結束后就回去,沒想到在2020年,他舉家搬至武隆。

“不僅是因為當地政府一次又一次誠摯邀請,更重要的是我忘不了這裡的鄉親。”王錫說。來到武隆后,王錫通過中醫診療技術救治了大量的疑難雜症患者,來找他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如今,武隆區中醫院成功創立二級甲等中醫院,醫院接診量增加了40%,背后都有王錫的一份努力。

渤海之濱的山東,長江上游的重慶,用人才交流建起了兩地的協作橋梁,以“組團式”協作,全覆蓋醫療、教育、農業各領域。巴渝大地上,處處可見他們的身影——

278名濟南教師奔赴武隆支教,在16所學校結對共建的基礎上,全力推動“孿生學校”“孿生教研團隊”“孿生班級”及魯渝協作“四有好老師”隊伍建設﹔13名威海市農業技術專家,協助雲陽縣成立“威海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鳳鳴現代農業產業園技術指導服務組”,在引進試種威海脫毒甘薯苗的基礎上,推廣甘薯深翻低壟雙行平栽技術等相關技術﹔中國農業大學煙台研究院幫助巫山縣組建果酒釀造技術研發團隊,成功研發出脆李小燒、脆李白蘭地、脆李利口酒等系列產品,進一步提升了巫山脆李產業附加值……

接下來的“組團式”幫扶如何強化?

魯渝兩地已作出安排:推動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10所高校與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聯合承擔國家重大重點研發項目﹔開展“魯渝有約·山東支醫千村行”活動,向重慶14個協作區縣1000個村開展免費診療活動﹔實施魯渝勞務品牌領軍人才培育工程,幫助協作區縣提升打造“巴渝工匠”“萬州烤魚師傅”“雲陽面工”等一批特色鮮明、市場認可度高的勞務品牌……

與此同時,重慶還將從市級部門中選派千名干部人才到山東省直部門挂職鍛煉,持續開展優秀村黨組織書記赴魯實崗鍛煉工作,發揮好科技特派團、產業顧問組作用,組建魯渝農業科技協作巡回服務團,破解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和壁壘。

山川一脈,魯渝同鄉。如今,魯渝協作正孕育著更多有辨識度的東西部協作成果,在中國式現代化場景中續寫“山海情”。(本報記者 蘇暢)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