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政務>>要聞

“渝”見大師︱吳蔚蘭:未來讓建筑從“節能”轉變為“產能”

2023年10月17日18:18 |
小字號

不久前,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重慶市人社局聯合公布了第六屆“重慶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名單。此次入選的大師,在勘察設計行業內資歷深厚,成績斐然,重慶很多市民耳熟能詳的項目均出自他們之手。

“十四五”時期,重慶將充分發揮勘察設計在城市建設中的靈魂先導作用,持續推進工程勘察設計行業體制改革。人民網重慶頻道陸續推出“渝’見大師——人民網對話重慶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系列訪談”,跟著大師一起去了解城市建設項目背后的故事,展望行業發展未來。本期欄目對話吳蔚蘭,聊聊她對於建筑綠色高效節能的看法。

大師名片

吳蔚蘭

重慶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機中聯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公司總機電工程師、新能源建筑發展研究院(吳蔚蘭大師工作室)院長(兼)

吳蔚蘭

吳蔚蘭

小小的蒼耳竟解決了江河水直進型水源熱泵機組換熱管內表面清潔工藝系統的技術難題?未來重慶的建筑還能實現“節能”轉變為“產能”?來自中機中聯工程有限公司,從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設計研究工作已有30年的吳蔚蘭,帶領著應用研究團隊在建筑節能領域關鍵技術方面實現了多項創新與突破。

談起自己的專業,吳蔚蘭充滿信心:“重慶的水源熱泵技術研究、可再生能源應用和節能工作在全國都是非常領先的。我們科研前進一小步,工程設計就會前進一大步,還能帶動產業鏈中的數字化智感、智控、智判技術的騰飛。”

清洗回收后的蒼耳。受訪人供圖

清洗回收后的蒼耳。受訪人供圖

因地制宜 小蒼耳解決機組技術大難題

人民網重慶頻道:在您的職業生涯中有沒有遇到過一些非常具有挑戰的事情呢?

吳蔚蘭:在公司承接的雲陽縣市民活動中心這個項目中,我們設計團隊遇到了很大的挑戰。當時這個項目我們設計的是從烏江裡直接取水為市民活動中心的空調系統供冷供熱。然而江河水對於機器的腐蝕超過了我們的想象,特別是水源熱泵機組換熱管的內表面非常難清潔。

當時普遍的做法是用膠球,但膠球清洗完成后會排放到江水裡,造成二次污染。怎樣才能解決這個難題,還能保証綠色、節能、節約成本?我們團隊在當地到處走訪,還做了不少關於水質、植物的調查。偶然間,發現了雲陽當地有一種植物叫蒼耳,它可以用來替代塑料膠球,對換熱管內表面進行清洗。利用蒼耳,我們增設了機組換熱管內表面清潔工藝系統(即“江河水源熱泵水源側裝置”自主創新技術)清洗熱泵機組的換熱器,從而達到高效的目的,解決了水源熱泵系統水源側水質處理耗能高的行業難題。

經過蒼耳清洗的機組磨損較小,通過測試數據計算得到系統運行能效比為3.4,超過系統建成並開始運行時執行的DBJ50-052-2013中的限值3.0,也超過現行的DBJ50-052-2020中的限值3.2。這個項目獲得了2017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一等獎,奠定了重慶水源熱泵研究應用技術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可再生能源和建筑一體化耦合技術示意圖。受訪人供圖

可再生能源和建筑一體化耦合技術示意圖。受訪人供圖

重慶有望實現把“夏天的太陽挪到冬天用”

人民網重慶頻道:您曾說過,建筑有望從“節能”轉變為“產能”,未來是否有望在重慶實現,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吳蔚蘭:重慶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陽能和風能等,且相較於其他城市,水(地)源資源更豐富。為了充分利用現有的可再生能源,且徹底改變因被動“抵御”氣象參數對室內環控的影響而導致大量能耗的問題,目前,應用研究團隊正致力於“可再生能源和建筑一體化耦合技術”的研究。

這項技術的原理就是蓄能調溫。簡單來說,建筑的“窗戶”不僅僅是窗戶,而是蓄能調溫板,“牆”也不是傳統的混凝土牆,而是光伏通風吸能牆。通過這些“地下毛細管”,我們把夏天豐富的太陽能通過特殊的地埋管系統儲存起來,當冬季供暖的時候,再從蓄能裝置中釋放熱量,實現把“夏天的太陽挪到冬天用”。反之,將冬季的冷量蓄成起來,以供夏季供冷,實現冬季冷量夏季使用。

這是一項變革性的技術,如果能實現,將來,我們的空調不再需要制冷劑和熱泵機,真正實現綠色、高效、節能。目前,我們應用研究團隊已獲得這項發明專利,正在搭建實驗台,証明這項技術是可推廣和應用的。期待在未來,重慶能推廣應用這項技術。

積極應對機遇和挑戰 全力攻關可再生能源關鍵技術

人民網重慶頻道:雙碳背景下,工程設計單位面臨著哪些機遇和挑戰呢?

吳蔚蘭:雙碳目標下,很多產業的結構已發生變化,這對於建筑設計行業來說蘊含著巨大能量,挑戰也是不可避免的。從研發端開始,我們首要考慮的能源消耗不再是火、電,而是可再生能源。我們目前正在全力以赴攻關可再生能源全產業鏈技術和關鍵技術。

另外,在工程設計和建造當中,綜合能源應用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設計採用綠色技術,利用綠色、節能的措施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建造技術更多地使用了裝配式技術、BIM技術等智慧技術。運維方面也在大力發展數字化技術。可以說,數字技術在運維端是突飛猛進的,這個市場顯然是巨大的。

雙碳帶來的是全產業鏈的變革和創新。挑戰和機遇同在,我們應該看到目前還缺乏更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相關的法律、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我們還需要更多高精尖的人才,所以在人才培養上也還有挑戰。

重慶作為山水之城,水源熱泵技術、可再生能源應用和節能工作在全國是非常領先的。科研前進一小步,工程設計就會前進一大步,我所在的中機中聯工程有限公司一直以打造全生命周期科技型工程服務商為定位,堅持以數字化為底盤、以科技和人才為核心,致力於推動行業發展,提供人才培養的沃土。期待在雙碳目標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專業能得到更大的發展,就有可能帶動產業鏈中的數字智能、智感、智控和智判系統等相關產業的騰飛,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到整個行業建設中來。(代婧靚、謝詩靜)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