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璧山醫院:持續提升心血管內科技術水平,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好病

“您好,這裡是120指揮中心。”“我家人他身體不舒服,胸很痛,可以馬上派120來嗎?”10月4日晚上8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璧山醫院(重慶市璧山區人民醫院)接到急診電話后立刻派出急救車前往患者萬大爺家中,並在車上為其進行心電圖檢查,檢查結果一出即被發回胸痛中心。經胸痛中心值班醫生初步診斷,萬大爺為急性心肌梗死,醫院立即啟動“雙繞”綠色通道(繞過急診科、繞過住院中心),萬大爺被迅速轉入介入中心導管室,短短26分鐘,完全堵塞的血管順利開通,患者病情明顯好轉。
於長青團隊開展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這樣的急診手術場景只是重醫附屬璧山醫院胸痛中心365天工作中的常規一幕。急性心肌梗死一旦發生,90分鐘之內是最佳的搶救時間,貽誤黃金救治時間,有可能導致心梗患者的猝死或者后期的心力衰竭,為此,醫院的胸痛中心救治團隊全年365天無節假日,隻為能夠爭分奪秒地救治生命。
以技術提升為導向
不斷加強救治能力建設
於長青主任組織科室青年醫生開展病例討論
自2016年於長青主任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到重醫附屬璧山醫院以來,心血管內科團隊3級和4級心臟介入手術量每年可達2000余台次,填補了璧山區20余項心臟介入手術空白。區內首例冠脈支架植入術、CRT-D植入術(簡稱心臟再同步化除顫器)、房顫左心耳封堵術、頻發室性早搏射頻消融術……心血管內科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療等方面不斷完善提升區域內的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水平。
心血管內科青年醫生謝鳳正在開展教學查房
目前,科室的新技術新業務主要由青年醫生發揮核心骨干作用。在於長青主任的帶領下,以科室在職在崗的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牽頭,設立結構性心臟病及心臟重症、冠心病介入等6個亞專業診療組,將青年醫生根據個人特點分組擔任骨干開展診療﹔並鼓勵科室的青年醫生繼續深造,培養博士研究生畢業1人,在讀博士8人,整個科室形成了爭相學習新技術的良好氛圍,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心血管內科才能做到每年都有新技術在璧山落地,從而實現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先進醫療技術的願景。
以高標准嚴要求
爭創國家級重點專科
自重醫附屬璧山醫院成為三甲醫院以來,醫院大力推進臨床科室的高質量發展戰略,對標對表國家重點專科標准,梳理醫院專科特色。心血管內科被醫院遴選為國家重點專科的孵化學科,醫院對心血管內科在學科人才隊伍建設、設備購置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
面對機遇和挑戰,於長青主任欣然接受國家重點學科創建的任務,“我們要照鏡子,對標准、補短板、強內涵,發揚當年的兩彈一星精神,鼓足干勁,早日實現學科水平向國家級重點專科靠攏,最終目的隻為更優質地守護一方百姓健康,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以心暖心
讓病人康復是最大的心願
心血管內科團隊實施房顫肺靜脈隔離及雙徑路改良術
“你這個手術沒什麼好處,我小孩出錢我都不會同意的。”面對手術建議,76歲高齡的劉大爺表現得很抗拒。劉大爺一直有心律失常的問題,西藥中藥吃了很多,但症狀仍反復發作,到醫院就診后,動態心電圖提示陣發性心房顫動、陣發性心房扑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上性早搏次數達到6萬多,嚴重超過正常值。於長青主任帶領科室心律失常專業組進行精心細致的研判,建議行心臟射頻消融手術,然而遭到劉大爺拒絕。但在科室醫生的耐心溝通之下,消除了劉大爺的誤解,最終同意進行手術治療。
經科室團隊術前充分評估和全面准備,在患者清醒狀態下順利實施房顫肺靜脈隔離及雙徑路改良術,手術非常成功,術后劉大爺症狀明顯改善。現在劉大爺天天都是笑臉,說起重醫附屬璧山醫院就醫感受,都是翹起大拇指。提及被治愈的病人,於長青主任由衷感嘆,“醫生最大的心願,還是病人康復”。
不僅是讓病人身體上的“心”康復,心血管內科也致力於讓病人精神上的“心”康復。此前,一位患者老秦在心臟支架手術后出現焦慮症狀,為此他來到醫院心血管內科咨詢。經過科室的健康宣教、心理疏通以及藥物治療,老秦的不適症狀逐漸減輕。面對老秦這類患者的就醫心理需求,科室讓醫生和護士接受臨床精神心理知識培訓,同時與精神心理科建立多學科會診、轉診機制,制定合理診療方案,提升科室醫生“雙心”診療技能水平。
立足於心血管內科的“不忘初心,以心暖心”理念,於長青主任表示,科室將持續提升技術水平,打造有特色、有能力、有溫度的重點學科,不斷深化內涵建設,努力讓群眾就醫更有獲得感、安全感。
(通訊員/劉海霞 圖/胡悅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